问答1000网

【佛教四大】

发布时间:2020-02-10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66次

佛教四大,内容包括佛教四大名山、佛教四大天王、佛教四大菩萨、佛教四大名寺、佛教四大圣地等!

目录
    四大名寺,佛教四大名寺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名寺

    一、少林寺

    1、名寺简介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中国功夫的发源地,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于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丛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2、布局结构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

    3、主体建筑
    (1)、山门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

    (2)、甬道
    过了山门,便是甬道。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如“宗道臣归山纪念碑”、“息息禅师碑”等。

    (3)、天王殿
    经甬道过碑林后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于碑林的尽头,以供奉象征“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4)、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

    (5)、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之后。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藏经阁藏书八百万卷,这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

    (6)、六祖堂
    大雄宝殿西侧的是六祖堂。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

    (7)、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4、文物遗存
    少林寺西约三百米处的少室山脚下,有一片中国最大的塔林。它南临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脉,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环境秀美幽雅,这就是著名的少林塔林,它是少林历代高僧、住持方丈的墓寝。

    5、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是中国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七百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一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象征。少林功夫包含少林七十二绝技、少林拳术、少林派棍术、少林派枪术、少林派刀术、少林派剑术。

    6、文物保护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亲孙文势力樊钟秀夺得巩县、偃师,进围登封,以少林寺为司令部。冯玉祥部下石友三于3月15日纵火焚烧法堂,次日,又令军士焚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楼、鼓楼、六祖堂、龙王殿、紧那罗殿、阎王殿、库房、禅堂,一大批珍贵文物及5480卷藏经化为灰烬。

    二、白马寺

    1、名寺简介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2、释源祖庭
    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3、祖庭十古
    (1)、中国第一座古刹——白马寺。

    (2)、中国第一座舍利塔——齐云塔。

    (3)、第一次去“西天取经”的朱士行始于白马寺。

    (4)、最早来华的印度高僧禅居于白马寺。

    (5)、最早传入的梵文佛经《贝叶经》收藏于白马寺。

    (6)、最早的译经道场在白马寺的清凉台。

    (7)、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是在白马寺译出。

    (8)、第一本汉文戒律《僧祗戒心》始译于白马寺,并最早在洛阳立坛传戒。

    (9)、一场佛道之争发生于白马寺。

    (10)、第一个汉人和尚朱士行受戒于白马寺。

    4、历史沿革
    白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5、寺院布局
    白马寺分为中国本院、齐云塔院、印度佛殿苑、泰国佛殿苑、缅甸佛塔苑。

    6、名寺建筑
    (1)、卧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东侧,原为斋堂,1996年辟建。该殿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中供奉卧玉佛一尊。

    (2)、玉佛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原为禅堂,五开间硬山式建筑,南北长17.2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玉佛一尊。

    (3)、六祖殿
    位于大佛殿西侧南部,原为祖堂,硬山式建筑,西阔七间,南北长24.5米,东西宽5.4米,建于石砌台基之上。殿内供奉禅宗六祖木雕像。

    7、国际佛像
    泰国佛像、印度·释迦太子像、泰国·中华古佛、缅甸·卧玉佛。

    8、后世纪念
    1997年,中日友好25周年,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向中国洛阳白马寺捐赠一尊日本空海大师塑像,立于白马寺清凉台西侧,以示纪念。

    三、灵隐寺

    1、名寺简介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2、历史沿革
    (1)、东晋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

    (2)、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三年(公元504年),萧衍下诏“舍道归佛”,将佛教奉为国教,随即大兴土木,建寺立塔,灵隐寺得到梁武帝的青睐,赐田扩建,规模粗具,香火渐盛。

    (3)、隋
    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恢复佛教,派僧人慧诞法师来杭弘扬佛法。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与莲花峰间栈道建神尼舍利塔(后倾圮)。

    (4)、唐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发生了佛教史上再一次大规模的“会昌法难”事件。武宗力主排佛废佛并禁佛。灵隐寺噩运难逃,寺毁僧散,寺庙内的钟声冷冷清清,烟火熄灭。 

    (5)、五代十国
    吴越王钱缪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塑造、佛经雕刻特别丰富,寺字园林、佛塔经幢随处皆有。学佛习禅之人日渐增多,佛门禅坛的诗词文章层出不穷。

    3、主要景点
    飞来峰、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灵隐铜殿。

    4、文化遗产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册页、明代水陆画、《庄严三宝图》、《佛顶心大陀罗尼经》、《花鸟图》、《十六罗汉图》。

    5、佛事活动
    腊八节、水陆法会、托钵行脚、祈福超荐法会。

    四、寒山寺

    1、名寺简介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

    2、历史沿革
    (1)、解放前
    唐太宗贞观初(627--649)名僧寒山子,来此缚茆起居,唐玄宗时著名禅师希迁(700--790)在此创建伽蓝,题额曰寒山寺。

    (2)、解放后
    1979年7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民族宗教处正式恢复,加速了寒山寺整修工程。同年,从西园寺请回释迦、迦叶、阿难、弥勒、韦陀及寒山、拾得诸塑像。

    3、建筑格局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黄墙内古典楼阁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

    4、历任方丈
    (1)、性空法师
    1984年8月13日接任寒山寺住持。

    (2)、秋爽法师
    2006年8月,经性空法师推荐,秋爽法师接任寒山寺方丈。

     

    佛教四大,佛教四大译经家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译经家

    一、鸠摩罗什

    1、简介
    鸠摩罗什,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拜凉国国师。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2、著名弟子
    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3、人物生平
    (1)、出家
    鸠摩罗什,后秦僧人、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青年时即名传西域各地,声闻中原。

    (2)、译经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

    (3)、圆寂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

    4、佛教作品
    金刚经、维摩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二门论、成实论、十诵律、大智度论实相论、通三世论、大乘大义章、十住毗婆娑论。

    5、传佛足迹
    克孜尔石窟、敦煌白马塔、鸠摩罗什寺、西安草堂寺。

    6、弟子
    道生、僧肇、道恒、昙影、慧观、慧严、道融、僧正、僧迁、昙无成、僧导、僧业、僧嵩、什门八俊、什门四圣、什门十哲。

    7、人物评价编辑
    “译界第一流宗匠”——梁启超、“鸠摩罗什对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有功劳。”——毛泽东、“罗什是离红尘最近的高僧。”——理方法师。

    二、真谛

    1、简介
    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在南北朝梁武帝时,真谛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在准备开始译经之时,爆发了“侯景之乱”,于是他辗转到富春,才开始译经。之后,真谛又多次迁移,虽在兵荒马乱年代,但始终坚持译经。

    2、人物履历
    真谛(499~569,梵名波罗木陀),西印度优禅尼婆罗门族,原名拘那罗陀(华言亲依)。少时博访众师,学通内外,尤精于大乘之说。他以弘道为怀,泛海南游,止于扶南国。

    3、主要成就
    真谛始达建康,受到朝廷热情欢迎,梁武帝亲加顶礼,并把他安置在华林园宝云殿供养,准备译经。但就在这年八月,发生了侯景叛乱事件。

    4、社会活动
    恰逢梁武帝派官员张汜送扶南朝献使返国,顺便求请名僧和各种大乘经、论,扶南国便与真谛商量,请他应命携带经、论入梁。真谛素闻梁武帝崇奉佛教,中国名僧济济,可以行化,欣然答应了扶南国的要求,随张汜扬帆渡海,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八月十五日到达南海郡(治今广州)。

    三、玄奘

    1、简介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2、人物生平
    西行求法、通晓三藏、取经归来、帝诏弃缁、潜心译经、灵骨舍利。

    3、主要学说
    五种姓说、唯识哲学、因明学。

    4、传承弟子
    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新罗高僧圆测,为玄奘神足,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5、作品一览
    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大唐西域记。

    6、家族成员
    (1)、曾祖
    陈钦,曾任东魏上党(今山西长治)太守。

    (2)、祖父
    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

    (3)、父亲
    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

    (4)、二哥
    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7、评价
    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8、轶事典故
    俗名小考、西域奇闻、佛骨遗踪、行脚僧图像。

    9、后世纪念
    玄奘寺、三藏塔、玄奘故里、玄奘雕塑。

    四、不空

    1、简介
    不空三藏法师(705~ 774年),西域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唐朝时期佛学家、密宗佛教二祖,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与鸠摩罗什、玄奘、真谛并称中土佛教四大译经家。

    2、人物生平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诏许金刚智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从长安到洛阳时就生病,於同年八月三十日圆寂,不空奉金刚智遗命,仍想前往天竺。这时他又奉到朝廷的命令,教他赍送国书往狮子国(斯里兰卡)。

    3、思想学说
    关于不空的思想和学说,可以注意的是,他自幼来华能够通晓中国的语文和文化,这个优越条件是历代来华的译师所少要的。当时佛教中各宗竞立,密法渐行,有一种要求抉择统一的趋势。不空长期住在中国,对于这种情况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从他的译述中可以看出他正是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种努力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4、主要成就
    显教类、杂密类、金刚界类、大乐类、杂撰类。


    佛教四大,佛教四大经书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经书

    一、《华严经》

    1、经书简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华严宗亦贤首宗的立宗之经。佛法中法界之根本经典。由实叉难陀翻译,内容有八十卷。华严藏世界之根本经典。与法华经楞严经并称为经中之王。

    2、经汉译本
    (1)、东晋佛驮跋陀罗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为区别于后来的唐译本,又称为"旧译《华严》",或称为《六十华严》。

    (2)、唐武周时实叉难陀的译本,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又称为"新译《华严》",或称为《八十华严》。

    (3)、唐贞元中般若的译本,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卷,它的全名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为《普贤行愿品》,或称为《四十华严》。

    3、内容介绍
    此经的汉译本中,以唐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唐译本经系由九会的说法组合而成。
    (1)、第一会
    叙佛在菩提场中初成正觉,道场无量妙宝庄严,金刚座上的遮那佛身万德圆满。

    (2)、第二会
    叙佛在普光明殿莲华座上,显现神变,十方菩萨都来集会。文殊师利菩萨承佛的威力,向众菩萨称说佛的名号,由于随应众生各别知见,遂有无量不同的名号如来为众说法(《如来名号品》第七)。

    (3)、第三会
    叙佛不离菩提树下,上升须弥山帝释宫殿,帝释庄严宫殿,迎佛入座,并和诸天说颂赞佛(《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十方佛世界法慧等菩萨都来集会,各说偈颂称赞佛所修行的无量胜妙功德(《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4)、第四会
    这时佛升向夜摩天宫,夜摩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佛即入座(《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5)、第五会
    这时佛又升兜率天,兜率天王庄严殿座迎请如来,说颂赞佛功德,佛即入座(《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

    (6)第六会
    叙佛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诸方世界诸大菩萨都来集会。这时金刚藏菩萨由于佛的威力,入大智慧光明三昧,受到诸佛称赞并摩顶。他从定起,向众说出十地的名称。

    (7)、第七会
    佛在普光明殿,普眼菩萨向佛问普贤菩萨三昧所修的妙行,佛教他自请普贤菩萨宣说。这时大众希望见到普贤菩萨并殷勤顶礼,普贤菩萨才以神力出现,向众广说十大种三昧的高深法门(《十定品》第二十七)。

    (8)、第八会
    叙佛在普光明殿,普贤菩萨入佛华藏庄严三昧,从三昧起,普慧菩萨请问菩萨依、菩萨行乃至佛示般涅槃等二百个问题,普贤菩萨一问十答,分别演说二千法门。诸佛现前赞喜。普贤菩萨再用偈颂重说菩萨的功德行处(《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9)、第九会
    佛在逝多园林,和文殊普贤等五百大菩萨、大声闻并无量世主聚会。末了普贤菩萨说颂称扬佛的功德海相(《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二、《法华经》

    1、经书简介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

    2、《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3、释义
    (1)、“妙法”
    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妙不可言,不可思议,故说为妙。

    (2)、“莲华”
    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深藏不露,第三是出淤泥而不染。

    4、历史渊源
    《法华经》相传为释迦牟尼佛晚年在王舍城灵鹫山所说,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学术界一般认为《法华经》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后续流变发展,形成多种版本。龙树菩萨(公元150—250)的著作《中论》、《大智度论》已引用本经文义。

    5、法华经宗旨
    提出了“开权显实”、“会三归一”的思想,融会三乘为一乘(佛乘)。以“声闻”、“缘觉”二乘为方便(权)说,“二乘”终究要以成佛为最终目标(如“化城喻品”所说),开启了“回小向大”的门径,这是一种崭新的学说思想,也是本经的主旨所在,在佛教思想史上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6、法华经结构
    (1)、第一
    《法华经》主要讲述的是一佛乘思想,也即一切众生,无论三乘五乘,最终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由之而来佛陀对一乘之法的功德赞叹在经文中随处可见,读诵者往往只看到佛对一乘和法华功德的赞叹,却没有注意到一佛乘思想均贯穿其中。

    (2)、第二
    本经流通分共有十六品,不但流通品目比其他经文多,且按本迹二门的分法而有两个流通分,失去往常序、正、流通三分法的一般次序,使读诵者无法清楚把握《法华经》全体的格局。

    7、法华经功德
    “一切声闻辟支佛中,菩萨为第一,此经亦复如是,于一切诸经法中,最为第一。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楞严经》

    1、经书简介
    《楞严经》全经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2、楞严经包括
    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3、本经渊源
    《楞严经》,著名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密谛译,10卷。

    4、本经梗概
    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从而不受迷惑、不入歧途。

    5、禅密修行
    (1)、先禅后密
    于无上法得信解发心之后,再说密咒,及其修法,方便引摄,渐次入于如来甚深三密不可思议境界。是故,即是以禅入[信、解、行]之门,而以密入于深密修证之门,以是之故,本经在大藏经中,列于密教部,良有以也。

    (2)、由禅入密
    由对无上禅之闻、思,而得于如来藏不思议性心得开悟,复由如来三密威神之力加持,令行者顿得三密相应,顿入、顿证此不思议之本体。此即是本经由禅入密之处。

    (3)、外禅内密
    亦即外修首楞严定,内持心咒,如是即是禅密一体、外禅内密。

    6、三大主旨
    悟本体、持心戒、修大定。

    四、《长阿含经》

    1、经书简介
    长阿含经。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北传佛教四部阿含之一。因所集各经篇幅较长,故名。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 

    2、经本介绍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

    3、主要内容
    (1)、第一部分
    总结和解释佛教的基本教理。概括教义的经有《十上经》、《增一经》和《三聚经》等。这些经将教义分门别类,按数字顺序排列。以简单列举为特点,所述教义主要有四谛、八正道、四禅、五蕴、缘起、十二因缘、无常、无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

    (2)、第二部分
    叙述佛陀及其直传弟子们的修道和传教活动。《游行经》记述佛陀悟道、传教和涅槃的经过。

    (3)、第三部分
    叙说佛陀本生与历劫等故事,旨在弘扬佛教,劝诫人们皈依三宝。这些叙说主要见于《大本缘经》、《转轮圣王修行经》和《典尊经》等。

    (4)、第四部分
    驳斥外道(异教)。首先是驳斥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祭祀仪式和梵天至上论,见于《小缘经》、《阿摩昼经》和《究罗檀头经》等。
     


    四大金刚,佛教四大金刚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金刚

    一、东方持国天王

    1、简介
    四大金刚,是中国汉传大乘佛教中四尊守法尊天神的代称,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伽蓝中,最为重要的护法神,相传做于须弥山。

    2、来历
    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出自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神话的二十诸天,分别是: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二十诸天是吠陀神话中八部众之中的诸位天神。

    3、民间传说
    五台山秘魔岩神通广大泼法金刚;峨眉山淸凉洞法力无量胜至金刚;须弥山摩耳崖毗卢沙门大力金刚;昆仑山金雫岭不坏尊王永住金刚。

    4、民间形象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穿甲戴胄,左手把刀,右手执鞘。

    5、佛教形象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把,职调 。

    6、大乘佛教僧众云
    持国为慈悲为怀,保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国土,故名东方持国尊天王。据须弥山天东方,中国大乘佛教寺庙中的普天身护法像,通常情况下尊身为白色,穿甲胄,尊手持宝慧琵琶,东尊王揽胜东胜神洲。是中国佛教三十三天中的大尊天王之一。

    二、南方增长天王

    1、人物简介
    “增长”中国佛教徒认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众生善根增长,居须弥山南天,普天身像常见为青色,穿甲胄,手握慧剑,以保护正法不受侵犯,此尊王护持南瞻部洲。

    2、人物设定
    增长天王为中国大乘佛教护世四大尊天王之一,是佛教三十三天的第一重天,率诸鸠盘茶(雍形鬼)、薜荔(饿鬼)等护持南瞻部洲。。“增长”中国僧众解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正法,故名增长天尊王。

    3、供奉
    持八关斋戒,每日早晚三柱清香,于十斋日礼拜供养。

    4、普天身像
    增长天王的普天身像有很多种,据《陀罗尼集经》记,他的衣甲与东方持国天王基本相同,右手执矟,矟根着地。另据《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记,南方增长天王,身赤紫色,绀发,脸显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刚杵。

    5、民间形象
    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穿甲戴胄,持宝剑 。

    6、佛教形象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 。

    三、西方广目天王

    1、简介
    西方广目尊天王是佛教三千大千世界观中四大天王的大天王之一,魔家四将之一。西方广目天王,封神演义中为魔礼寿,梵名“毗留博叉”,据中国大乘佛教僧众云:西尊王能以清净法眼观察护持三千大千世界,故此圣名。

    2、民间形象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穿甲戴胄,左手执鞘,右手把赤索 。

    3、佛教形象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掌紫金龙花狐貂,职顺 。

    四、北方多闻天王

    1、简介
    多闻天王,为佛教护法之大神,是四天尊王之一。据民间传说,此尊王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的天神,早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

    2、别名 
    多闻天、毘沙门天、毗沙门天。

    3、灵感事迹
    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

    4、民间形象
    北方多闻天王,身金色,金甲胄,左手执宝塔,右手执三叉戟,脚踏三夜叉鬼 。

    5、佛教形象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米伞一面,职雨 。
     

    四大圣城,佛教四大圣地是那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中国佛教四大圣地?

    一、蓝毗尼

    1、简介
    蓝毗尼,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梵语可爱之意。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在今尼泊尔境内。

    2、概况
    蓝毗尼位于尼泊尔南部兰毗尼专区的鲁潘德希县,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蓝毗尼距加德满都约360公里,位于尼泊尔南部的特莱平原上,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

    3、历史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今天的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

    4、阿育王朝圣
    (1)、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释迦牟尼庭园里,他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

    (2)、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

    5、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6、历史相关
    (1)、公元前二世纪
    印度孔雀王朝国君阿育王亲自来兰毗尼朝圣,并建造了尼加里瓦石柱和毕波罗瓦塔。

    (2)、公元403年
    中国高僧法显到蓝毗尼朝圣。

    (3)、公元636年
    中国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来到蓝毗尼圣地。

    (4)、1956年
    尼泊尔王国马亨德拉国王在纪念佛陀涅盘2500年时,提出要对蓝毗尼进行开发,并把倒在地上的阿育王石柱重新竖立起来。

    (5)、1996年
    尼泊尔国王、王后参观蓝毗尼。这一年在蓝毗尼举行了阿育王石柱发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

    (6)、1998年
    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二十一届大会在蓝毗尼召开。

    7、行程景点
    摩耶夫人祠、阿育王石柱、蓝毗尼阿育王石柱、佛教寺院、西寺院区、东寺院区、蓝毗尼博物馆、世界和平塔和蓝毗尼鹤保护区等。

    二、菩提伽耶

    1、简介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摩诃菩提、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聚落。

    2、世界遗产
    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后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

    3、大塔
    (1)、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

    (2)、十三世纪时,因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重新掘出,举世震惊,每年朝圣之佛教徒不计其数,然今主权仍归印度教徒所有。

    4、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5、金刚座
    (1)、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

    (2)、金刚座和菩提树的栏杆外,有两座以圆形黑石雕刻的巨大佛足印。

    三、鹿野苑

    1、简介
    鹿野苑,按其所指意思,有不同称谓,指鹿王时,指鹿园时,汉语又称为施鹿林、仙人鹿园等,今属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2、起源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佛祖的前世迦叶佛(辟支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

    3、典籍记载
    (1)、公元5世纪
    法显《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

    (2)、公元7世纪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

    4、建筑
    (1)、乔堪祇塔
    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建于笈多王朝,原为覆钵型型,顶端的八角亭是莫卧尔帝国时(16世纪)所建。

    (2)、菩提树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树,是阿努伽里加·达摩波罗从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树上中华佛寺折枝移植而来。

    5、古印度佛教遗址
    传为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得道成佛后第一次讲法(初转法轮)处。又名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堕处、仙人鹿园等。在今印度北方邦贝拿勒斯西北约7公里处。传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后,来此为第一批五位弟子宣讲佛法。

    6、考古发现者
    1861 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以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遗址而闻名于世。

    四、拘尸那罗

    1、简介
    拘尸那罗,又译俱尸那、拘尸那等,意为释迦牟尼涅槃处。拘尸那迦为释加牟尼圆寂地。这里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士放金刚杵处,以及八王分配佛舍利处。

    2、建筑风格
    荟萃拉各国的佛寺建筑风格,地理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3、历史传说
    释迦牟尼在八十岁高龄的时候,来到拘尸那罗。依照与波旬的约定,示灭。在示灭之前,佛传来弟子们,最后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这一夜有位120岁的老人名须跋陀罗,闻佛欲灭度,前往双树间,见佛闻法,当夜受具足戒。是释迦摩尼住世最后弟子。

    4、周边景点
    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荼毗塔、佛陀最后说法处的遗迹、中国的双林寺、印度朝圣十八大圣地之拘尸那罗等。

    佛教四大,佛教四谛是哪些?相关内容是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谛是那几个?

    一、苦谛

    1、苦谛简介
    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2、佛教八苦
    (1)、生苦
    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
    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
    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
    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
    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
    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
    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荫苦
    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二、集谛

    1、集谛简介
    苦从何来。

    2、释义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主观上的“业”和“惑”。“业”是指业,指身、口、意等各种善恶之造作,“惑”是疑惑、思惑。

    三、灭谛

    1、灭谛简介
    灭尽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

    2、释义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学习、感悟、实践正见,追求真理、超越低俗追求、灭除低俗情欲,追求正大光明,超凡脱俗,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

    四、道谛

    1、道谛简介
    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2、道谛八正道
    (1)、正见
    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
    远离邪见,培养智慧的思维习惯。

    (3)、正语
    言语适当。

    (4)、正业
    行为适当。

    (5)、正命
    用正当方式谋生。

    (6)、正精进
    努力修行,持续不懈。

    (7)、正念
    勤修身受心法四念处。

    (8)、正定
    禅定之力。

    佛教四大,佛教四大石窟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石窟是那些?

    一、莫高窟

    1、简介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为中国三大石窟和四大石窟之一。

    2、建设沿革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

    3、艺术
    (1)、建筑艺术
    敦煌石窟存有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分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瘗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2)、彩塑艺术
    敦煌石窟开凿在砾岩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 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3)、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

    4、主要建筑
    (1)、九层楼
    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2)、三层楼
    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

    (3)、藏经洞
    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

    (4)、藏经洞陈列馆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

    5、风格衍变
    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6、旅游信息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 5月10日,莫高窟恢复开放。

    二、云冈石窟

    1、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2、地理位置
     山西省大同市。

    3、旅游信息
    (1)、开放时间
    夏季:4月15日-10月27日,8:30-17:20;冬季:10月28日-4月14日,8:30-17:00;节假日适当延长开、闭馆。

    (2)、行程线路
    昙曜广场——佛光大道——礼佛浮雕墙——灵岩寺(山堂水殿)——写经院——石窟群——周总理纪念室——云冈北魏皮影、木偶馆——云冈陈列馆——演艺中心——食货街。

    (3)、免费政策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门票。活动期间,全国(含港澳台地区)医务工作者均可凭相关证件免门票。

    4、所获荣誉
    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点)。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11月,被中国旅游论坛组委会授予“中国优秀旅游景区”。2008年中国最佳旅游品牌景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休闲旅游景区。

    5、评价
    云岗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存洞窟252座、石像51000尊,代表了5世纪至6世纪时期中国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昙曜五窟”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个巅峰。

    三、龙门石窟

    1、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地理位置
     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

    3、历史沿革
    (1)、禹凿龙门
    大禹开凿的龙门山,就是现在龙门石窟所在。《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2)、鱼跃龙门
    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便发生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李白《赠崔侍御》:“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诗中的“孟津”即今洛阳下辖县,北临黄河。

    (3)、伊阙之战
    在龙门伊阙的石窟开凿前,曾爆发过一场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龙门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亦可谓白起的成名之战。

    (4)、开凿石窟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4、地理环境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唐·白居易。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郊。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是宋代苏过所描绘“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的天阙奇观。

    5、名称由来
    据《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6、主要景点
    龙门石窟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

    7、国际石刻
    龙门石窟曾经历天竺(今印度)、新罗(今韩国)、吐火罗(西伯利亚)、康国(中亚)等国营造,现已发现西域乐器、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域外元素,是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多元文明交融之产物,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四、麦积山石窟

    1、石窟简介
    《麦积山石窟》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中共甘肃省委外宣办、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五集历史人文纪录片《麦积山石窟》于2015年7月13日至8月10日期间,每周一晚12点半档在央视综合频道《中华民族》栏目播出,每集30分钟。

    2、系列
    系列片《麦积山石窟》以《麦积山往事》、《佛陀的世容》、《空中的佛阁》、《不朽的秘密》、《东方的微笑》这五集的篇幅,从考古学、佛学、美学、文学等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地诠释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

    3、分集剧情
    麦积山往事、佛陀的世容、空中的佛阁、不朽的秘密、东方的微笑。

    佛教四大,佛教四大圣地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圣地是哪里?

    一、蓝毗尼

    1、圣地简介
    蓝毗尼又译为岚毗尼、腊伐尼、林微尼等,梵语可爱之意。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地,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在今尼泊尔境内。

    2、地理位置
    尼泊尔西南和印度交界处。

    3、基本信息
    为尼泊尔政府保护的文化遗址。 蓝毗尼又被称为“佛祖的故乡”,是个很纯净的地方。作为佛祖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宗教圣地之一。佛祖最终在菩提树下求得的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他于公元前563年5月诞生于蓝毗尼的娑罗双树下。

    4、历史
    蓝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为古代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此处因此而得名,今天的蓝毗尼是个不大的村庄,绿树成荫,景色秀丽,有许多与释迦牟尼有关的历史遗迹。这里有一座白色方形建筑,是两层石砌的平台,在浓郁茂盛的树木衬托下,十分庄严肃穆。

    5、阿育王朝圣
    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在著名的释迦牟尼庭园里,他的诞生地成为后人朝圣的地方。印度君主阿育王就是朝圣者之一,他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不仅下令免除了佛祖诞生地附近的所有苛捐杂税,佛教书上还记载阿育王在佛祖诞生的确切地点上立了一块石碑作为标记,并以示纪念。

    6、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边边境)王子,属释迦族。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正真道
    乔达摩佛陀既悟解脱之“正真道”,即从事说法传教。在印度北方邦东南部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传教”,使其听众阿若乔陈如等五位苦行者成为第一批信徒。

    8、行程景点
    摩耶夫人祠、蓝毗尼阿育王石柱、佛教寺院、西寺院区、东寺院区、蓝毗尼博物馆、世界和平塔和蓝毗尼鹤保护区。

    二、菩提伽耶

    1、圣地简介
    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摩诃菩提、菩提场。为佛陀成正觉之地。位于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其地原为古印度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之优楼频螺聚落。

    2、地理位置 
    印度比哈尔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

    3、经典记载
    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后,行至此地,于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证悟十二因缘、四谛法等,而得正觉,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即‘觉树’之意。

    4、遗迹
    (1)、大塔
    又称大觉塔、大觉寺、大菩提寺、摩诃菩提僧伽耶。即位于菩提树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说,或谓二世纪,或谓四世纪。五世纪初,法显入天竺巡礼时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蓝,其时之住僧以持律精严著称。

    (2)、菩提树
    位于大塔外侧接基台处,高达十二公尺,为传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尝以此树分枝移植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后其本树遭异教徒摧毁,遂又从狮子国移枝回菩提道场,即今之菩提树。

    (3)、金刚座
    菩提树下立有红砂石板金刚座,据说是阿育王置放于此,以示佛陀成道处和表示佛的智慧。金刚座长约2.3米,宽约1.47米,高0.9米,其上安置佛陀石像,当前被信徒装饰了鲜艳的布幔;布幔篷架,篷架内放满信徒的鲜花供品。

    (4)、石栏
    围绕于大塔之处,据传为阿育王所造,阿育王为佛陀入灭后二百年左右君临摩揭陀国之王,初时崇信外道,不信佛法,故恶意砍伐佛陀成道处之菩提树;然枝干虽被砍伐殆尽,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栏,环绕严护之。

    三、鹿野苑

    1、圣地简介
    鹿野苑,按其所指意思,有不同称谓,指鹿王时,指鹿园时,汉语又称为施鹿林、仙人鹿园等,今属印度国北方邦瓦拉纳西。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2、起源
    乔堪祗塔遗址、1931年复建的鹿野寺、鹿野精舍和达麦塔遗迹、

    3、考古发现者
    1861 年,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爵士创建印度考古勘探团,以发现鹿野苑、那烂陀寺、桑奇大塔等遗址而闻名于世。

    四、拘尸那罗

    1、圣地简介
    拘尸那迦为释加牟尼圆寂地。这里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士放金刚杵处,以及八王分配佛舍利处。荟萃拉各国的佛寺建筑风格,地理位于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是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2、历史沿革
    拘尸那罗因为是佛陀入灭的地方,佛教徒对整个地方十分敬重,加以礼膜朝拜,在这里建了佛塔、僧院。阿育王时,曾立有2根石柱,现已毁坏。1852年西方学者开始在此进行发掘,历时60年才停止,取得了不少成果。

    3、周边景点
    大涅槃寺和大涅槃塔、荼毗塔、佛陀最后说法处的遗迹、中国的双林寺、印度朝圣十八大圣地之拘尸那罗。


    佛教四大,佛教四大菩萨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佛教四大菩萨?

    一、文殊菩萨

    1、菩萨简介
    文殊菩萨,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

    2、人物背景
    (1)、文殊菩萨形象
    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2)、文殊菩萨化生
    在《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中,佛告跋陀波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

    (3)、文殊菩萨道场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

    3、文殊菩萨纪念日
    (1)、圣诞日
    农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的圣诞日。

    (2)、出家日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 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

    (3)、成道日
    每一年的腊月二十二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节,这一天是是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同样在佛教里是一个大日子。

    4、文殊菩萨法门
    文殊法门殊胜,一行三昧,令大众开大智慧,勤修禅定,入三昧力而早成佛智。在《华严经净行品》中,文殊菩萨无尽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为众生开示净行法门,进入妙吉祥境界。同时,也必须作利益众生之事,来圆满法门。

    二、观音菩萨

    1、菩萨简介
    观世音菩萨,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  玄奘新译为观自在,中国每略称为观音。

    2、观音经典
    大乘经藏、民间杜撰。

    3、观音道场
    南印补陀洛、浙江普陀山、西藏普陀宫。

    4、观音身相
    庄严报身、千手千眼、随类应化、两种六观音、四臂观音、二十一度母、三十三观音、男女之相、无相之相。

    5、观音法门
    (1)、般若观慧门
    耳根圆通法门、照见五蕴皆空法门。

    (2)、经忏方便门
    持名法门、大悲咒持诵、大悲忏、密宗陀罗尼。

    6、行慈运悲编辑
    劝念观音、劝行大悲、佛法根本。

    三、普贤菩萨

    1、菩萨简介
    普贤菩萨,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曾译为遍吉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2、正文内容
    普贤菩萨,梵音汉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摩诃萨的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

    3、十大行深誓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4、名称由来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对普贤一名的解释,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今取唐宗密大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的解释。

    5、普贤行愿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6、普贤十忍
    (1)、音声忍
    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不惊不怖不畏,深信悟解,爱乐趣向,专心忆念,修习安住。

    (2)、顺忍
    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平等无违,随顺了知,令心清净,正住修习,趣入成就。

    (3)、无生法忍
    菩萨不见有少法灭。何以故?若无生则无灭,若无灭则无尽,若无尽则离垢,若离垢则无差别,若无差别则无处所,若无处所则寂静,若寂静则离欲,若离欲则无作,若无作则无愿,若无愿则无住,若无住则无去无来。

    (4)、如幻忍
    菩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生。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则了达国土、众生、法界、世间,悉皆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5)、如焰忍
    菩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但随世间语言显示。菩萨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6)、如梦忍
    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灭,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皆如梦,无有差别。

    (7)、如响忍
    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悉同于响。虽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譬如谷响,从缘所起,而于法性,无有相违。

    (8)、如影忍
    菩萨非于世间生,非于世间没;非是世间,非出世间;非修菩萨行,非舍于大愿;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不随世间流,亦不住法流。

    (9)、如化忍
    菩萨观世出世间法,一切如化。观世间染法如化者:一切众生意业化,觉想所起故;一切世间诸行化,分别所起故;一切苦乐颠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间不实化,言说所现故;一切烦恼分别化,想念所起故。

    (10)、空忍
    菩萨了知一切法界,一切世间界,一切法犹如虚空,以无想、无起、无二故。一切众生、一切佛、一切佛力犹如虚空,以无所行,无分别,无差别故。一切禅定,所说一切法,一切佛身犹如虚空,以三际平等,不可言说,无著无碍故。

    7、耳识圆通
    《楞严经》中云: 普贤菩萨摩诃萨自述,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诸佛都以普贤为榜样,教菩萨众修普贤行。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卢性海,然后才能入普贤行门。

    8、传说故事
    化身拾得、菩萨道场。

    四、地藏菩萨

    1、菩萨简介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

    2、圣德
    (1)、名号功德
    地是大地, 也是“地大”(“四大”之一)。藏是含藏、伏藏义。

    (2)、本愿功德
    地狱未空不成佛,求诸所愿皆满足。

    (3)、特别功德
    来居秽土、示现声闻。

    3、拔济救度法门
    临终时的救度、命终后的拔济。

    佛教四大名山是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下面问答网就为大家整理汇编。
    佛教四大名山是?四大名山著名景点

    一、五台山
    1、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

    2、简介
    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

    3、著名景点
    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

    二、普陀山
    1、地理位置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海北部舟山群岛

    2、简介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3、著名景点
    南海观音大佛、短姑圣迹、南天门、普济禅寺

    三、峨眉山
    1、地理位置
    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

    2、简介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

    3、著名景点
    七里坪、万佛顶、报国寺、伏虎寺、峨眉十景

    四、九华山
    1、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

    2、简介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传说因唐朝李白《望九华赠青阳韦仲堪》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而更名为“九华山”。

    3、著名景点
    化城寺、天台寺、祇园寺、芙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