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000网

【十大名画】

发布时间:2019-12-10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93次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汉宫春晓图、百骏图、步辇图、唐宫仕女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千里江山图。那大家知道世界十大名画和各著名画家十大名画是哪些吗?

目录
    十大名画,世界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世界最著名的十大名画,中国十大经典名画
    一、世界上第一幅画

    1、简介
    我相信没人没有见过,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这幅画还有好多个恶搞的版本。这幅画的名声很大,每年都有几百万的人来参观这幅画。

    二、最后的晚餐

    1、简介
    (1)、中文名 
    最后的晚餐 。

    (2)、外文名 
    The Last Supper 。

    (3)、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4)、画种 
    油画(有争议) 。

    (5)、创作时间 
    1494年~1498年 。

    (6)、规格 
    420X910厘米 。

    (7)、题材 
    取自《圣经》 。

    (8)、收藏 
    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2、概述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3、名家点评
    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中,用专门的章节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尔夫林认为,达·芬奇在两个方面打破了传统。他取消了犹大独处的位置,改变了约翰卧睡的姿态。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的每一章节都引用这件作品来论证他提出的形式概念。他为还原了(或建构了)达·芬奇创作之初所面临的形式问题。。

    三、星空

    1、简介
    (1)、中文名 
    星月夜 。

    (2)、外文名
     The  Starry  Night 。

    (3)、类型 
    油画 。

    (4)、创作时间 
    1889年6月 。

    (5)、作者  
    文森特·梵·高 。

    (6)、规格 
    73.0x92.0cm 。

    (7)、现藏地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8)、作品别名 
    繁星满天的夜晚、星夜。

    2、概述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3、油作内容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

    4、创作背景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

    5、名家点评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漩涡状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

    6、后世影响
    梵·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着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四、呐喊

    1、简介
    (1)、中文名 
    呐喊 。

    (2)、外文名 
    (挪威文)Skrik;(英文)The Scream 。

    (3)、类别 
    蛋彩画、油画、色粉画、纸本画 。

    (4)、收藏地 
    蛋彩与蜡笔画,藏挪威国家艺术馆 。色粉彩绘于木板作品,拍卖给私人。

    2、概述
    《呐喊》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创作的绘画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创作于1893年的第一个版本,其作品作为蛋清木板画;绘于1893年的第二个版本,该画作为彩蜡木板画;第三个版本,创作于1895年,为彩粉木板画;第四个版本为蛋清木板油画。

    3、名家点评
    作家玛莎·特德斯基(Martha Tedeschi):“《呐喊》作品,在于能够在弹指一挥间传递给观者其表现意义,使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都能感同身受。”

    4、后世影响
    《呐喊》画作中,那张惊惧变形的面孔和强烈冲撞的色彩,一直被看作是现代人苦闷精神的象征,该作品成为了20世纪的经典“表情”。蒙克的绘画,开启了欧洲表现主义艺术的序幕。影响了包括马蒂斯、毕加索等在内的艺术巨匠。

    5、历史传承
    1994年,两名窃贼潜入挪威国家画廊偷走了1893年版的《呐喊》,1995年被完好地追回。2004年,蒙面持枪歹徒从奥斯陆的蒙克博物馆抢走了1910年版的《呐喊》,两年后被追回。

    五、记忆的永恒

    1、简介
    (1)、中文名 
    记忆的永恒 。

    (2)、外文名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 。

    (3)、作品别名 
    软表 。

    (4)、作者 
    (西班牙)萨尔瓦多·达利 。

    (5)、规格
     纵24厘米,横33厘米。

    (6)、现收藏地 
    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

    (7)、创作年代 
    1931年 。

    (8)、画作类型 
    布面油画。

    2、概述
    《记忆的永恒》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于193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现藏于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

    3、画作内容
    在一片死寂的海滩上,远方的大海、山峰都沐浴在太阳的余晖中。一个长着长长睫毛,紧闭眼睛,好像正在梦境中的像鱼又像马的“四不像”怪物躺在前面的海滩上。怪物的一旁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长着一棵枯死的树,还有一个爬满了蚂蚁的金属盘子,好像正在被苍蝇啃噬掉。画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只钟表,它们都变成了柔软的、可以随意弯曲的东西,显得软塌塌的,如同面饼一样,或挂在枯树枝上,或搭在平台的边缘,或披在怪物的背上,好像这些钟表都不堪负荷,疲惫不堪地松垮了下来似的。在这里时间被强烈扭曲了,停止了,仿佛一切都被融化成了无意识的东西。

    4、创作背景
    和所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达利在创作这幅画时也受到了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的影响。根据达利的说法,这幅画中表现了一种“由弗洛伊德所揭示的个人梦境与幻觉”,自己梦中的每一个意念都是自己不能选择的,画家则负责尽可能精密地记下自己的下意识。为了寻找这种超现实的幻觉,达利专门前去精神病院了解病人的意识。在达利看来,精神病人的言论和行动往往是人的潜意识世界最真诚的反映。1931年8月达利完成了《记忆的永恒》。

    5、名家点评
    国家二级美术师杨永胜《不可不知的世界名画》:在《记忆的永恒》中,达利以一种超越正常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象加以并列、扭曲或者变形,同时又把它们描绘得精细入微,几乎达到毫发不差的逼真程度,从而创造出一种能够引起幻觉的真实感,令观众看到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的离奇而有趣的景象。

    6、历史传承
    《记忆的永恒》完成后,美国画商朱利安·列维看中并买下了这幅画,《记忆的永恒》后来被一再转手,最终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六、戴着珍珠耳环的女孩

    1、简介
    (1)、中文名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2)、外文名 
    Het meisje met de parel 。

    (3)、作者
    约翰内斯·维米尔 。

    (4)、创作年代 
    1665年 。

    (5)、画作类型 
    油画 。

    (6)、规格 
    44.5×39cm 。

    (7)、材质 
    画布 。

    (8)、现藏地 
    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2、概述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是约翰内斯·维米尔的代表作之一。现收藏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

    3、画作内容
    该画背景铺满黑色,衬托出少女的形象。画面中的少女穿一件棕色的外衣,白色的衣领、蓝色的头巾与垂下的柠檬色头巾相互映衬,她侧身转头面向画外,嘴唇微微张开,左耳佩戴的珍珠耳环若隐若现,少女的形象与黑色的背景形成对比,凸显立体。

    4、创作背景
    17世纪中期正是荷兰的文化艺术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文化特色的特殊时期,在荷兰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赋予人民更多的民主和自由,好像春雨复苏大地,万物觉醒。这也使得美术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新兴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基于这样的创作土壤,画家们也不再关注社会重大题材的表现,而是更多地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以迎合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荷兰小画派”在这样的氛围中便应运而生了。维米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5、名家点评
    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北方的蒙娜丽莎”。

    6、重要展览
    2012—2014两年时间中,维米尔的杰作在日本的东京、神户、美国的旧金山、纽约、亚特兰大、意大利的博洛尼亚等地进行了巡回展出,《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其中之一。

    七、守夜人

    1、简介
    这幅画描绘的是战争时代,一座城市遭到袭击,城市中的人为了捍卫自己家园而起来反抗的事情。

    2、概述
    通过这幅画可以看出百姓对和平的渴望。

    八、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1、简介
    (1)、中文名 
    没胡子的自画像 。

    (2)、外文名 
    The self-portrait without beard 。

    (3)、创作时间 
    1889年 。

    (4)、作者 
    【荷兰】凡·高。

    2、概述
    《没胡子的自画像》是荷兰画家梵·高1889年画的自画像。

    3、创作原因
    这幅《没胡子的自画像》是凡高的最后一幅自画像,画于1889年,这一年他的母亲70岁。虽然早年因为一些矛盾引起母子关系紧张,平时不常联系,但在母亲生日那天,为了让母亲对自己的健康放心,凡高决定送一张自画像给她。凡高把自己画得比现实中要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都无法掩饰他眼底的绝望和孤独。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了自己的墙上。

    4、艺术魅力
    从《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可以看到,凡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

    5、社会评价
    凡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的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那么在今天看来他的愿望实现了。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目前我们只能看到三张他的清晰相片,而且都是21岁之前的。然而在1885到1889四年间,他却一口气给自己画了四十多张。

    九、格尔尼卡

    1、简介
    (1)、中文名 
    格尔尼卡 。

    (2)、外文名 
    Guernica 。

    (3)、画作类型 
    油画 。

    (4)、作者 
    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 。

    (5)、规格 
    349.3*776.6cm 。

    (6)、创作年代 
    1937年 。

    (7)、现收藏地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2、概述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3、画作内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4、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5、名家点评
    英国作家、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公牛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并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线上出现的歌人,在画面上根本没有出现反面角色的形象。因为造成这些灾难的敌人是全人类的公敌,他们极其卑,也极为普遍,难以包罗在单一的形象中。所以,人们从画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伤的身体、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惊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这场灾难的恶魔却在这幅画中被省略。

    6、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

    十、女人三号

    1、简介
    这幅画的作者崇尚的观念是随性。他认为约束和秩序对他而言就是拘束,就是不自由。所以这幅画就是他按照他内心的心情随性而画,这一画就画出了世界名画。





    十大名画,齐白石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齐白石十大名画,齐白石的巅峰画作
    一、《山水十二条屏》

    1、简介
    (1)、中文名 
    山水十二条屏 。

    (2)、作者 
    齐白石 。

    (3)、创作时间 
    1925年 。

    (4)、作品类型 
    山水画 。

    (5)、组成 
    《江上人家》、《石岩双影》等 。

    (6)、创作背景 
    为送给民国年间北京名医陈子林作为贺寿礼。

    2、概述
    《山水十二条屏》,齐白石风格转型期里代表性的山水作品。作品由《江上人家》、《石岩双影》等十二条屏组成。

    3、创作背景
    1925年,齐白石为送给民国年间北京名医陈子林作为贺寿礼创作了《山水十二条屏》。

    4、作品组成
    《山水十二条屏》为齐白石1925年所绘,每一条屏画面尺寸纵180厘米,横47cm,共计十二条。山水十二条屏分别为:“《江上人家》、《石岩双影》、《板桥孤帆》、《柏树森森》、《远岸余霞》、《松树白屋》、《杏花草堂》、《烟深帆影》、《杉树楼台》、《山中春雨》、《板塘荷香》、《红树白泉》。”

    5、作品鉴赏
    在十二条屏中,可以见到齐白石笔下的美好家园情景——长天照日、桂林山水、浮萍山影、小桥流水,是中国人世代相守的、文人内心里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该画作承载着历代文人山水家园的情怀,画法是以石涛、徐渭的笔法为主,写湖南家乡和桂林的真山真水,其眷眷之心完全是沉浸在东方式的美好家园中,与观者内心共鸣。

    6、作品评价
    齐白石研究专家郎绍君先生曾言:“这十二条屏,把远游印象、写生画稿、前人模式(如金农画远景荷花)和居北京后的创作经验熔于一炉,构图简洁,境界新奇,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画法则集勾勒与泼墨为一,间有鲜艳的着色。可以说,这套条屏具有总结性,很大程度上标志了齐白石山水画的成熟。

    二、《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1、简介
    (1)、中文名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

    (2)、创作者 
    齐白石 。

    (3)、创作时间 
    1946年 。

    (4)、印鉴 
    齐璜之印,人长寿,肖形印 。

    (5)、签条 
    松鹰图,八十六岁齐璜书 。

    (6)、类别 
    国画 。

    (7)、作品尺寸 
    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

    (8)、画作尺寸 
    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

    2、概述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创作于1946年。齐白石首席杰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画作纵266厘米,横100厘米,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单幅纵264.5厘米,横65.8厘米。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篆书四言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3、创作背景
    从文献资料和相关史料上都有记载,1946年10月齐白石曾去南京举办画展,经由“学生”张道藩引荐,参加蒋介石六十寿诞纪念活动,并被蒋介石召见。详细情况可参见当时《中央日报》刊登的新闻材料。齐白石画展的举办以及赠与蒋介石画作则是美术界在1946年蒋介石六十寿诞全国各界祝寿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而这幅画也凝聚了这段历史。在齐白石的印谱中还有两方印章,一方是“蒋中正印”,一方是“介石”。

    三、《咫尺天涯—山水册》

    1、简介
    《咫尺天涯—山水册》这件山水册作于1931年,当时齐白石正值69岁,册页的题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齐白石在《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但如今见到的是十二开,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

    2、概述
    北京保利2016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其中,齐白石《咫尺天涯—山水册》以咨询价形式上拍,8000万元起拍,1.7亿元落槌,成交价1.955亿元。

    四、《“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

    1、简介
    齐白石的《“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是继2009年《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后面世的又一件齐白石绘画生涯中极为精彩,也数量最多的一件顶级册页。

    2、概述
    其中的两开在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画家齐白石》中即已出现。1959年胡佩衡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中也已著录,此后几十年经多次出版。2015年12月6日,于北京保利秋拍近现代书画部夜场以1.15亿元的价格拍出。

    五、《可惜无声》

    1、简介
    (1)、中文名 
    可惜无声 。

    (2)、时间 
    1942年 。

    (3)、页数 
    12页 。

    (4)、作者 
    齐白石。

    2、概述
    《可惜无声》是齐白石一生中最重要的花鸟册页作品。白石老人历时数月精心绘制此册后,心爱至极,自题“可惜无声”赞叹此作,以表白石心中对此册的珍惜之情。

    3、作品简介
    这套十三开册页创作于1942年,是齐白石艺术成熟期的巅峰之作。册页中的工笔草虫情趣盎然,笔墨清雅,工整细致而有天真之态,白石老人对此册钟爱有加,亲笔为其题名为《可惜无声》,意指画中草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形态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只可惜无声。

    4、作品拍卖
    2009年11月22日,在北京保利“中国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夜场上,齐白石作品《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以下简称《可惜无声》)以9520万元成交,这一价格刷新了齐白石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可惜无声》于1995年10月5日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第一次推出,作品估价为120万元-150万元,最终以198万元成交。时隔15年,增值47倍。

    5、作品风波
    《可惜无声》此作曾被无数仿冒作伪者模仿,在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香港的摩罗街等地处处可看到《可惜无声》的仿本。

    六、《芭蕉书屋图》

    1、简介
    (1)、中文名 
    芭蕉书屋图 。

    (2)、别称 
    安南道上、绿天过客图、蕉屋图 。

    (3)、创作者 
    齐白石 。

    (4)、材质 
    纸本设色 。

    (5)、收藏 
    胡佩衡先生旧藏,后归辛冠杰。

    2、概述
    《芭蕉书屋图》又称《安南道上》,画上题:“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已收入借山图矣。齐璜并题记。”钤朱文“木人”,白文“白石翁”“老夫也在皮毛类”印,另有朱文“辛家曾藏”印。2011年11月17日,在北京翰海秋拍“庆云大观——近现代书画”专场上,齐白石《芭蕉书屋图》以9315万元成交。

    3、作者简介
    齐白石(1864—1957),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早年曾做过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无论是花鸟、虫鱼、山水、人物,齐白石都勇于尝试,其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他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七、《福祚繁华》

    1、简介
    《福祚繁华》是齐白石1920年为胡鄂公所作,白石老人为挚友所作的画,都极其用心。

    2、概述
    《福祚繁华》花团锦簇布满整个画面,以示作者诚心之意。《福祚繁华》是古董巨擘张宗宪支持嘉德25周年拍卖所拿出的4件拍品之一,该画被齐白石自题为“余生平所作之画最稠密,以此四幅为最”。

    3、拍卖
    2018年11月20日,嘉德拍卖“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开槌。作为该场“四大金刚”拍品之一的齐白石《福祚繁华》以8000万元人民币落槌,加佣金计9200万元人民币成交。

    八、《高立千年》

    1、简介
    《高立千年》高近3米,不仅为齐白石罕见巨制,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都非常少见。

    2、概述
    画作绘有一只雄鹰静立在奇绝孤高的松树上,笔力苍劲雄健,洋溢着拙厚朴茂的生命气息。是齐白石于1946年在客居南京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慎所绘,画面为“松上立鹰”,寓意挺立长久,又含有对英雄独立的赞誉。

    3、拍卖
    朵云轩2013春拍“近代书画专场”,备受关注的齐白石巨幅画作《高立千年》最终以8050万元的价格成交。

    九、《祖国颂》

    1、简介
    《祖国颂》是齐白石1954年所作,除了这张《祖国颂》以外,齐白石还画过构图、内容非常相似的《松鹤图》赠送给毛泽东主席。

    2、概述
    画面有太阳、青松、仙鹤与水面四种元素,每个元素的处理都相当充分,彼此关系安排十分到位,此件作品是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中的一幅力作,也是齐白石晚年重要的作品之一。

    2、拍卖
    2012年12月3日晚,北京保利2012秋拍“向三位大师致敬”专场在亚洲大酒店举槌开拍,齐白石《祖国颂》以4000万起拍,最终以7200万的价格落槌。

    十、《花卉四屏》

    1、简介
    (1)、作品名称 
    花卉四屏 。

    (2)、作者 
    齐白石 。

    (3)、纵 
    135厘米 。

    (4)、横 
    33厘米。

    2、概述
    《花卉四屏》,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得意之作。四屏纵135厘米,横33厘米。齐白石以书入画,用大写意赋彩法生动地描绘了红梅、荷花、玉兰及牡丹四时花卉,具有极高的社会观赏价值。

    3、社会价值
    翰海春拍首日,率先启槌的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国石艺术等4个专场的拍卖总成交3亿元。其中,齐白石《花卉四屏》以5712万元成交。

    4、画作内容
    画作四屏纵135厘米,横33厘米。齐白石以书入画,用大写意赋彩法生动地描绘了红梅、荷花、玉兰及牡丹四时花卉,具有高的社会观赏价值。牡丹一屏中,用淡墨勾勒叶片轮廓,以石青石绿涂染,最后以墨笔勾划出叶脉。玉兰一屏利用画纸底色,以留空的方法达到色彩之白。红梅一屏中,齐白石以篆籀之法写成了梅花苍劲有力的枝干,显示了作者非凡的笔力。





    十大名画,莫奈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莫奈十大名画排行,莫奈十大经典油画
    一、《草地上的午餐》

    1、简介
    (1)、中文名 
    草地上的午餐 。

    (2)、外文名 
    Déjeuner sur l'herbe 。

    (3)、作者
    克洛德·莫奈 。

    (4)、创作年代 
    1865年 。

    (5)、画作类型 
    画布油画 。

    (6)、规格 
    纵248厘米,横217厘米  。

    (7)、现收藏地 
    巴黎奥赛博物馆 。

    (8)、材质 
    帆布、油彩。

    2、概述
    《草地上的午餐》是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克洛德·莫奈创作于1865年至1866年间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3、画作内容
    该画以枫丹白露宫外的森林为背景,描绘了草地上消闲的绅士和淑女。村托着前景白布上的男人、女人及食品,体现了夏日消闲的假日午餐。后面的一对情侣正要起身离去,一片绿叶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透亮。

    4、创作背景
    受到1863年马奈《草地上的午餐》的影响,年仅25岁的莫奈也计划创作同名画作。莫奈为创作该画,他先在室外完成了一系列的习作,然后再进行创作。为了如实描绘光影效果,他在地上挖了大坑,在坑内进行创作。画作于1865年完成。在创作画作的过程中,法国画家库尔贝给莫奈提供了很多修改意见。画中长着络腮胡子男子的形象,取自于莫奈的好友巴齐依。画中女郎则由莫奈的女友,未来的妻子蒂奥妮·唐西埃·卡米耶充当模特儿。

    5、作者简介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作品有《印象·日出》、《翁费勒的塞纳河口》、《花园里的珍妮·玛格丽特·勒卡德尔》、《青蛙塘》。

    二、《日出·印象》

    1、简介
    (1)、中文名 
    日出·印象 。

    (2)、外文名
     Impression Sunrise 。

    (3)、作者
    克劳德·莫奈 。

    (4)、类别 
    画布油画 。

    (5)、规格 
    48×64厘米 。

    (6)、现藏地 
    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馆。

    (7)、创作时间
     1872年。

    2、概述
    《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于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油画。该画描绘了晨雾笼罩中的日出港口景象,用美妙的光的变幻与运动展现了迷人景色,以及画家用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生动景象。现藏于巴黎马尔莫丹艺术馆。

    3、画作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透过薄雾观望勒阿佛尔港口日出时的景象,经过晨雾的折射,一抹圆形的红日在昏暗的景象中极其突出,在水面上形成随波颤抖的暖光,急促的条形笔触与光线投影相互呼应,给人以深刻印象。莫奈借用长短不一的笔触描绘出水面上泛起的波光,三只小船在朦胧的雾气中若隐若现,远处依稀可见的工厂烟囱、吊车等物象琵是利用隐约的笔触表现,将日出时刻法国海港域市的神奇呈现在人们面前。

    4、创作背景
    1872年,莫奈访问了他的故乡位于法国西北部的勒阿弗尔,并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勒阿弗尔港的作品,《日出·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根据有关研究,该画创作的具体时间在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的阿佛尔港口。

    5、艺术鉴赏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莫奈在这幅画中不再以主流的学院派艺术所推崇的明确而又清晰的轮廓,以及固定程式化的色彩为主题, [6]  不关心画面的主题和社会意义,甚至不注意画面的构图完整和形体准确,只注重画面的色彩关系和外光影响,通过水来体现光色的微妙变幻。

    6、作品评价
    《喧噪》周刊记者路易·勒鲁瓦:这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三、《睡莲》

    1、简介
    (1)、中文名 
    池塘·睡莲 。

    (2)、外文名
     Le Bassinaux Nympheas 。

    (3)、类别
    油画 。

    (4)、年代 
    1895-1926年 。

    (5)、作者
    克洛德·莫奈 。

    (6)、数量 
    181幅 。

    (7)、收藏 
    伦敦国立画廊、丢朗-吕厄画廊。

    2、概述
    《池塘·睡莲》规格99×93厘米,创作于1918至1919年间。是莫奈以睡莲为主题的重要晚期作品之一。这幅油画倾注了莫奈极大的创作热情,他对于光和影的运用在该作品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远远超出了对物体本身的描绘。

    3、艺术成就
    作为印象派的创始者与最高成就者莫奈一生都在追逐自然界的光与影。很少有人像莫奈一样针对同主题专门描绘不同季节、不同光线和天气状态下的色彩变化。而他重要的系列名作如稻草堆、白杨、教堂和花园,都是到吉维尼之后20年内完成的,其中包括集印象派之大成的《睡莲》。这些作品不仅成为法国艺术的瑰宝,更成为世界艺术的珍品。

    4、名家点评
    诗人斯特芳·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在1885年描述了他眼中的睡莲池:“它浓浓的白,包含着一个空无所及的梦,包含着一种永不存在的快乐。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继续屏息,向那幻影致敬……在意外的脚步来临之前,在我走开的时候,这朵完美的花儿在升起的水泡中清晰可见……”

    四、《撑阳伞的女子》

    1、简介
    (1)、中文名 
    撑阳伞的女人 。

    (2)、外文名 
    woman with a Parasol-Madame Monet and her son 。

    (3)、作者  
    克劳德·奥斯卡·莫奈 。

    (4)、创作年代 
    1875年 。

    (5)、规格 
    横81cm、纵100cm。

    (6)、画作类型 
    油彩画 。

    (7)、材质 
    油画布 。

    (8)、现收藏地 
    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2、概述
    该画描绘了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场景。既是一幅活泼生动的人物画,亦是一幅幸福温馨的生活场景画。画家通过该画作,表现了人物当时的惬意心情以及其中的微风、蓝天的那种恬静美好。

    3、画作内容
    此画描绘的是一个晴天的早上,两母子在草地上漫步的场景。画面正中偏右站着一位撑阳伞的女士,而画面偏左较远处的是一位小男孩。画面下方是草坪,其细腻的笔触表现了背光和向阳的草地阴影变化。其中,撑阳伞的女士被明亮的阳光包围,她的伞面上方和背后都有明亮的白色笔触,腰间还有一抹黄色视觉焦点,和底下黄色野花相对映。

    4、创作背景
    此画作于1875年,画中的人物是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和他们的儿子。1870年6月,卡米尔与莫奈结婚。同年,普法战争爆发,导致画家这之后的生活更加潦倒,期间,莫奈最爱以卡米尔为模特画画,此画即是这段时间创作的。

    5、艺术鉴赏
    此画描绘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母亲和孩子散步场景,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惬意心情以及其中的微风、蓝天的那种恬静美好。既是一幅活泼生动的人物画,而且从中也呈现了莫奈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

    五、《韦特伊莫奈花园》

    1、简介
    (1)、中文名 
    韦特伊莫奈花园 。

    (2)、作者 
    克劳德·莫奈 。

    (3)、类型 
    油画 。

    (4)、创作年代 
    19世纪末。

    2、概述
    《韦特伊莫奈花园》是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创作的一幅油画。

    3、画作内容
    莫奈花园是法国著名画家莫奈的故居,莫奈既是著名画家,也是出色的园艺家。他依着花木自身来的生长形态来设计花园,不仅高低错落,而且极重视色彩的协调性,红色、棕色、橘黄、蓝色等色调的花丛错落其中,呈现出自然的视觉动感。

    4、作者简介
    克劳德·莫奈(1840~1926),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曾分别跟随画家布丹和格莱尔学习绘画,后来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耶等交往密切,并经常一起到巴比松的枫丹白露森林写生,1872年创作《日出·印象》,采用原色主义、色调分割等方法,表现出强烈的光色变化,标志着印象主义的产生。晚年创作了大量和睡莲有关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奠奈在船上作画》、《河畔》、《垂柳》、《睡莲》等。

    六、《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

    1、简介
    (1)、中文名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 。

    (2)、作者 
    克劳德·莫奈 。

    (3)、画作类型
     油画 。

    (4)、创作年代 
    19世纪末。

    2、概述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是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创作的一幅油画。

    3、油作内容
    这一幅《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显然是在室内完成的,整幅画上可靠的光源,主要来自右侧的窗子,缺少以往户外直射的阳光。颜色异常浓重、猛烈,对人物、对衣服的花纹,甚至包括对背景中团扇上花纹等等细节的处理都很细致。和服、日本团扇、折扇、榻榻米、浮世绘歌姬、能剧鬼脸等等日本元素,构成了这幅画主要的内容。

    4、艺术鉴赏
    《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这幅作品,和莫奈以往甚至以后的诸多作品相比较,风格是独特乃至迥异的。莫奈的印象派风景画,以户外自然光线下的色彩变化为其主要追求效果,因此有人称其为“外光画派”,而这一幅《穿日本和服的卡美伊·莫奈》显然是在室内完成的,整幅画上可靠的光源,主要来自右侧的窗子,缺少以往户外直射的阳光。

    七、《冬天的国会大厦 》

    1、简介
    (1)、中文名 
    冬天的国会大厦 。

    (2)、作者 
    克劳德·莫奈 。

    (3)、创作年代 
    19世纪末 。

    (4)、画作类型 
    19世纪末。

    2、概述
    《冬天的国会大厦》是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创作的一幅油画。

    3、画作内容
    当年莫奈在巴比松画家户外作画的影响下,开始注意画天空、大气和人物在大自然的光照中的复杂色彩。这些以自然界的光色变化为目标的绘画技巧并非轻而易举。曾经的伦敦人为了生计谁也不知道雾是紫色的,但看到莫奈在“国会大厦”系列作品中把伦敦的雾画成紫红色,伦敦人异常愤怒。不过,后来他们发现莫奈是对的,继而莫奈被称为“伦敦雾”的创始者。

    八、《花园里的女人们》

    1、简介
    (1)、中文名 
    花园里的女人们 。

    (2)、作者 
    克劳德·莫奈 。

    (3)、创作年代 
    19世纪末 。

    (4)、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花园里的女人们》是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创作的一幅油画。

    3、艺术鉴赏
    《绿衣女子》的意外成功,使得年轻的莫奈雄心勃勃,决心绘制另外一幅大型油画《花园里的女子》(2.55×2.05米),在这幅画中,三位女子的形象都是以卡美伊为模特完成的。据说为了绘制这幅油画,莫奈在花园里挖了一条壕沟,将巨幅画板竖在壕沟里,然后自己站在壕沟的边沿上挥笔作画,足见规模浩大。不过可惜的是,莫奈的这幅画作并没有被当时的年度官方沙龙画展所采纳,其原因今天的我们实难理解。

    九、《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

    1、简介
    (1)、中文名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 。

    (2)、作者 
    克劳德·莫奈 。

    (3)、创作年代 
    19世纪末 。

    (4)、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海滨公园打伞的女子》是19世纪末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创作的一幅油画。

    3、油作内容
    这一幅画作,实际上是莫奈所有关于卡美伊的画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幅。当时的莫奈,大概也处在人生最“惬意”的时候,娇妻幼子,年富力强,事业虽算不上成功,但一直在朝着非常有希望的方向前行,生活虽然不富足,但是压力也没有很大,所以这一时期莫奈的画作无一例外都满是阳光、鲜花,生气和活力。

    十、《威尼斯大运河》

    1、简介
    (1)、中文名 
    《威尼斯大运河》 。

    (2)、外文名 
    Canal Grande 。

    (3)、年代 
    1875年作 。

    (4)、作者 
    爱德华·马奈 。

    (5)、规格 
    58×71厘米 。

    (6)、类别 
    油画 。

    (7)、属地 
    现藏法国谢尔班美术馆。

    2、概述
    《威尼斯大运河》是爱德华·马奈1875年的油画作品,现藏于法国谢尔班美术馆。

    3、画作欣赏
    这幅画是马奈旅行威尼斯时的成果之一。他把充分享受着光的颤动的运河上的各个细节,以饱和的白色来处理,用以加强水色与反光。这些极强的反光在人体和建筑物上的反射力,足以使观者感到目眩。但并不象新印象派画家那样以点彩来分隔光色的综合作用,而是紧紧地利用写实的技巧,充分注意到大自然的本色结构。




    十大名画,梵高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梵高十大名画,梵高10大经典作品
    一、星夜

    1、简介
    (1)、中文名 
    星月夜 。

    (2)、外文名
     The  Starry  Night 。

    (3)、类型 
    油画 。

    (4)、创作时间 
    1889年6月 。

    (5)、作者  
    文森特·梵·高 。

    (6)、规格 
    73.0x92.0cm 。

    (7)、现藏地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

    (8)、作品别名 
    繁星满天的夜晚、星夜。

    2、概述
    《星月夜》(The Starry Night)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9年在法国圣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创作的一幅油画,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现藏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3、油作内容
    《星月夜》是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画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夜晚的天空高又远,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金黄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的短线条纠结、盘旋,仿佛让人们看见时光的流逝。暗绿褐色的柏树像巨大的火焰,是星夜狂欢的响应者。天空下,安睡的村庄那么宁静、安详。淡蓝的色调,动感的线条,给人自由的时空感。

    4、创作背景
    1889年5月8日,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之后,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自愿接受精神病治疗。那时,医生允许他白天外出写生,他住院一个月后,画了这幅画,画中的村庄就是圣雷米。

    5、名家点评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在这幅作品里,这种无立体感的笔触构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图案,同时那漩涡状的色彩像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

    6、后世影响
    梵·高的《星月夜》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虽然不同的人面对这幅旷世之作会有不同的理解,虽然谁也无法弄清楚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可是他大胆张扬地表现自我主观世界的尝试,对绘画表现手法的探索以及对艺术无比的执着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启迪。

    二、向日葵

    1、简介
    (1)、中文名 
    向日葵 。

    (2)、外文名 
    法语:Les Tournesols;荷兰语:Zonnebloemen;英语:Sunflowers 。

    (3)、作者
    文森特·梵高 。

    (4)、创作期间 
    1888年8月—1889年1月 。

    (5)、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这幅画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幅画是梵高的象征,很多人看到这幅油画就能想到梵高,把后印象主义的特征表现得非常好,强烈的色彩对比,画中的向日葵花瓣富有张力,颜色鲜艳夺目。

    3、重要展览
    2014年1月25日至4月27日,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举行合璧展。这次合璧展展出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和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馆藏。

    三、鸢尾花

    1、简介
    (1)、中文名 
    鸢尾花 。

    (2)、外文名 
    Irises  。

    (3)、作品类型
    油画 。

    (4)、题材
    植物 。

    (5)、尺寸 
    71x93cm 。

    (6)、作者
    文森特·梵高 。

    (7)、创作时间  
    1889年5月 。

    (8)、创作地点
    法国圣雷米 Saint-Rémy 。

    (9)、文物所在地
    美国加州保罗。

    2、概述
    这幅画是梵高比较经典的一部画作了,画中描绘的是鸢尾花,看起来非常漂亮。这部作品创作于1889年5月,目前被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3、名家点评
    《鸢尾花》不愧是梵高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如果拿他整个圣雷米时期的作品来讲,相信定然是除《星月夜》之外,最受人推崇的作品,只是《星月夜》是风景画,况且那种永恒流动的旋涡质感是梵高独特个性的象征。

    四、乌鸦群飞的麦田

    1、简介
    (1)、中文名 
    麦田上的鸦群 。

    (2)、外文名 
    Wheat Field with Crows 。

    (3)、作者 
    梵高 。

    (4)、年份 
    1890年7月 。

    (5)、原作材质 
    油彩画布 。

    (6)、原作尺寸 
    50.5 x 103厘米 。

    (7)、馆藏处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2、概述
    这幅画创作于1890年7月,是梵高自杀之前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黑暗的天空增添了不安和忧郁的精神状态。

    3、画作内容
    《麦田上的鸦群》作于1890年7月于奥韦尔。在这幅画中,梵高试图表达他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透过不寻常的宽画幅,麦田延伸得特别宽阔,并在画幅前景处开出三条通道。让观者不自在的是,人们不知道地平线和路的尽头究竟在何处。通常的解释是,这幅画是以黑暗,严酷的天空显示了梵高的精神状态的困扰,与徘徊不决的通往不同方向的三种途径,与黑色乌鸦凌空预示死亡迹象。 画家写道,他曾在三幅画里画过瓦兹河畔奥维尔大片的麦田与多事之秋的天空。

    五、罗纳河上的星空

    1、简介
    (1)、中文名 
    罗纳河上的星夜 。

    (2)、外文名 
    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 。

    (3)、规格 
    纵72.5cm、横92cm 。

    (4)、画作类型 
    布面油画 。

    (5)、现收藏地 
    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 。

    (6)、创作年代 
    1888年9月 。

    (7)、作者
    文森特·梵高 。

    (8)、材质 
    油画布。

    2、概述
    这幅画是梵高梵高十大名画之一,创作于1888年,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画的。冷色迷人的夜空,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和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能够表现出当时画家澎湃的心情。

    3、画作内容
    该画描绘的是法国南部城市阿尔勒的罗纳河边的夜景,画面着重点描绘了天空和河面,天空闪烁着星星,河岸也亮着路灯,河面上倒映着路灯的灯光,河岸停泊着两条小舟,一对夫妇正在河岸散步。

    4、创作背景
    1888年2月,在提奥的帮助下,梵高来到阳光灿烂、色彩艳丽的南方城市阿尔勒。阿尔勒给这个崇尚自然的画家带来了无休无止的创作灵感。他几乎进入了一种疯狂的工作状态中,在阿尔勒生活的四百天内,大约画了200幅油画、100多幅素描和水彩画,还写了200多封谈论艺术与生活的书信。这幅《罗纳河上的星夜》就是梵高1889年9月住在阿尔勒期间创作的油画。

    5、艺术鉴赏
    该画运用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深蓝与亮黄的强烈对比让作品表达出画家内心澎湃的感动,略带稚拙地描绘平静河面上的灯影,是梵高内心急欲分享与寂寞的率直表现。

    六、夜晚露天咖啡座

    1、简介
    (1)、中文名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 。

    (2)、外文名 
    Caféterras bij nacht 。

    (3)、作者 
    文森特·梵高 。

    (4)、创作年代 
    1888年9月 。

    (5)、材质 
    画布 。

    (6)、规格 
    纵81厘米、横65.5厘米 。

    (7)、现收藏地 
    克罗勒·穆勒博物馆(荷兰) 。

    (8)、画作类型 
    油彩画。

    2、概述
    这幅画创作于1888 年,这幅画能够看出画家作画的热情,画中的黄色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对比,让这幅画显得更美。这幅画更富有色彩,是一个很美的作品。

    3、油作内容
    该画描绘了一家咖啡馆的外景,零散几个人坐在咖啡馆的露台上,一盏硕大的黄色的灯,照亮了整个露台,照亮了楼房的前部和人行道,光亮甚至洒在了浸没在粉色和紫罗兰色调的鹅卵石上。街道上,深蓝或紫罗兰色的楼房在星夜下向远处延伸,在它们前面是一棵绿色的树,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

    4、创作背景
    梵高自1888年5月到9月18日借住的兰卡散尔咖啡馆,该咖啡馆位于形式广场(Place du Form), 由于通宵营业,因而被称之为“夜间的咖啡馆”。在1888年9月,梵高对描绘夜景、夜晚的效果及夜色本身着了迷,在一个星期内,他连续废寝忘食地创作了《夜晚的咖啡馆》和《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在创作完《夜间的露天咖啡座》后,梵高还热情地写信给妹妹威廉敏娜介绍他的新作品。

    5、名家点评
    曲靖画院院长杨永胜:这幅画上,用黄和蓝来表现一种独特感受。画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使整幅画显得很美,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 

    6、后世影响
    该画是现代艺术最大胆的色彩探索,从野兽派到表现主义到更前卫的艺术风格,都能在这幅油画开创性的色彩中找到源头。在文森特完成此画的100多年后,这家咖啡馆一直是阿尔的人们饮酒的地方,现在被称做梵高的咖啡馆,仍旧保留着那黄色的雨蓬和所有的东西。

    七、夜间咖啡馆

    1、简介
    (1)、中文名 
    《夜间咖啡馆》 。

    (2)、外文名 
    Night coffee shop 。

    (3)、作者 
    梵高 。

    (4)、创作年代 
    1888年 。

    (5)、类型 
    油画 。

    (6)、材质 
    画布 。

    (7)、规格 
    纵72.4厘米,横92.1厘米 。

    (8)、现收藏地 
    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2、概述
    这幅画是梵高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时候创作的一幅画,这幅画目前被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米勒博物馆内,是梵高十大名画之一。

    3、油作内容
    《夜晚咖啡馆》右下角有着梵高签名的画作描绘的是室内的咖啡馆的场景,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服务员站在灯光下面面对着观众,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一有张台球桌。

    4、创作背景
    梵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梵高抵达阿尔勒后,一直住在这里,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搬入黄房子,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

    5、艺术鉴赏
    在”夜间咖啡馆“中,藉由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油彩的厚度与明显分开的线条,使整幅画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下,这些都是梵高所欲呈现的视觉要素。“ 夜间咖啡馆”的内容是从前许多画家处理过的题材,但大多数画家都把咖啡馆写成欢乐的场所,而梵高却在此引出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人,背景左侧人物甚至趴在桌上昏睡,十足是个不幸的人。这是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散落在房间里的哀伤形象都令人深表同情。红和绿、紫和蓝之间的微妙冲撞,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的方式。梵高认为这是一个人可能犯罪、疯狂甚至自我毁灭的地方。

    八、吃马铃薯的人

    1、简介
    (1)、中文名 
    吃土豆的人 。

    (2)、外文名 
    The Potato Eaters 。

    (3)、作者 
    文森特·梵高 。

    (4)、其他译名 
    食薯者、吃马铃薯的人 。

    (5)、创作时间 
    1885年 。

    (6)、画作类型 
    油画 。

    (7)、规格 
    81.5厘米 x 114.5厘米 。

    (8)、现收藏地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2、概述
    《吃土豆的人》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于1885年创作的油画作品。最终版本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3、油作内容
    《吃土豆的人》描绘了五个人物围坐在张粗糙的木桌旁。年轻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盘热气腾腾的蒸土豆,她的脸上带有一种疑问的表情,她正在分餐。她对面的老妇人正在向杯子里倒着麦芽咖啡。子孙三代农民家庭住在同一个屋檐下,齐聚一堂享用着一顿粗茶淡饭。一盏煤油灯发出昏暗的灯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4、历史传承
    (1)、原始素描油画
    《吃土豆的人》的原始油画素描收藏在荷兰奥特罗的克罗勒·穆勒博物馆。 

    (2)、石版画
    《吃土豆的人》的石版画收藏在美国纽约市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3)、最终油画
    《吃土豆的人》的最终版本收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

    5、被盗事件
    1988年12月,窃贼从克罗勒·穆勒博物馆偷走了《吃土豆的人》的原始素描油画版本以及《Weaver's Interior》和《Dried Sunflowers》三个作品。1989年4月,窃贼归还了《Weaver's Interior》作品,来试图获得250万美元的赎金。同年7月14日,警方找回了其他两幅作品,但没有支付赎金。

    九、加歇医生

    1、简介
    (1)、中文名 
    加歇医生像 。

    (2)、外文名 
    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 。

    (3)、创作时间 
    1890年6月 。

    (4)、创作地点 
    奥维尔。

    2、概述
    《加歇医生像》是由画家凡高于1890年6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的肖像。

    3、油作内容
    这幅画创作于1890年6月的一幅油画作品,目前被收藏在 巴黎奥赛博物馆。这是梵高为照顾自己的医生加歇医生画的一幅肖像。目前这幅画是世界昂贵的艺术品。

    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1、简介
    (1)、中文名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 。

    (2)、作者 
    文森特·梵高 。

    (3)、英语
     Vincent's Bedroom in Arles 。

    (4)、法语
     La Chambre de Van Gogh à Arles 。

    (5)、荷兰语 
    Slaapkamer te Arles 。

    (6)、创作时间 
    1888年—1889年 。

    (7)、画作类型 
    布面油画(3个版本)、素描画(2个版本)。

    2、概述
    这幅画是梵高 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这幅画运用鲜艳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以及比较亲切的主题是一幅比较受欢迎的画作,目前被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

    3、油作内容
    《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非素描版本)第一个版本中的房间很简单,但色彩却很丰富:蓝而带紫的墙壁,红色的地面,鲜奶油般的黄色的床和凳子,淡淡的发绿的柠檬色的被单和枕头,大红色的床单,绿色的窗户,橙色的梳洗台,蓝色的水盆,淡紫色的门,墙上的画框也是五颜六色。





    十大名画,达芬奇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达芬奇十大名画,达芬奇最著名的十大作品
    一、《蒙娜丽莎》

    1、简介
    (1)、中文名 
    蒙娜丽莎 。

    (2)、外文名
     Mona Lisa 。

    (3)、作者 
    (意大利)列奥纳多·达·芬奇 。

    (4)、创作年代 
    1503年~1517年 。

    (5)、画作类型 
    油画 。

    (6)、现收藏地 
    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

    (7)、规格 
    纵77cm;横53cm 。

    (8)、材质 
    杨木板。

    2、概述
    《蒙娜丽莎》(Mona Lisa)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该画作主要表现了女性的典雅和恬静的典型形象,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3、画作内容
    《蒙娜丽莎》原作的尺寸:纵77cm、横53cm,该作品画在一块黑色的杨木板上。《蒙娜丽莎》画像没有眉毛和睫毛,面庞看起来十分和谐。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会觉得她没怎么笑;然而当看着她的眼睛,感觉到她脸颊的阴影时,又会觉得她在微笑。有研究人员利用微表情理论得出结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

    4、名家点评
    19世纪英国批评家华德·派特:“《蒙娜丽莎》比环绕她的岩石年纪还要老,她像吸血鬼似的死去很多次,所以知道世界上许多重大的秘密,她也能潜进深海带走她所生活过的日子。” 

    5、作品争议
    (1)、真伪之谜
    某些收藏家声称他们藏有真正的《蒙娜丽莎》,数量达60幅之多。美国缅因州伯特兰美术馆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丽莎》,经测定,此画确实是当年达·芬奇的手笔,画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余都酷似蒙娜丽莎本人。

    (2)、背景之谜
    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卡罗·佩德雷蒂认为,蒙娜丽莎身后的背景是意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诺桥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证据是,达·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约100公里的芬奇镇,并曾经在阿雷佐生活过,这一地区的原始景观与《蒙娜丽莎》的背景几乎完全一样。

    6、作者简介
    达·芬奇(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1519),意大利画家、雕刻家、诗人、音乐家、工程家、建筑家、植物学家、数学家、科学家。1452年4月15日(公元4月23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因此取名叫芬奇。毕业于意大利理工学院。逝于1519年5月2日。主要作品:《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

    二、《吉内薇拉-班琪》

    1、简介
    (1)、中文名 
    吉内薇拉·班琪 。

    (2)、外文名 
    Ginevra de BeneiZ 。

    (3)、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4)、创作年代 
    1474年 。

    (5)、画作类型 
    油画 。

    (6)、现收藏地 
    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2、概述
    《吉内薇拉·班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1474年在佛罗伦萨时期的创作一幅画作。现存处于华盛顿国立美术馆。

    3、画作内容
    《吉内薇拉·班琪》是达·芬奇在佛罗伦萨时期唯一的肖像画。当时的少女在结婚时,习惯都会画一幅肖像画做纪念。可惜这幅肖像画的底部因受损而遭致裁切,那部份可能是少女的手臂,其姿态也许就像三十年后的“蒙娜丽莎”。 世界油画史上最伟大的巨匠之一,列奥纳多达芬奇,一生只留下了十几幅油画。

    4、作品赏析
    这件油画作品是达芬奇的一件代表作品之一,是他在佛罗伦萨时期唯一的肖像画作品。这件作品由于底部受损所以下半部分已经被裁切,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看到她的手臂部分。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畅想,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它的下半部分没有被裁切的画,这件作品有可能和蒙娜丽莎一样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作品。仔细欣赏这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女主角的眼神,美中有忧伤和茫然。也许是因为担心不知所嫁的老公是老,是丑映射她的内心。画中并没有运用线, 反而运用“阴影”加强立体感。

    三、《自画像》

    1、简介
    (1)、中文名 
    达芬奇自画像 。

    (2)、创作年代 
    1513年左右 。

    (3)、画作类型 
    素描作品 。

    (4)、作者
    达·芬奇 。

    (5)、规格 
    33.3x21.3cm 。

    (6)、起源 
    达.芬奇的自画像素描。

    2、概述
    《达芬奇自画像》是达芬奇在1513年左右创作的素描作品。

    3、作画内容
    《自画像》是达芬奇的一个素描作品,这幅画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这幅画的线条丰富多变,画很生动灵活,简单的几笔就能够画出立体感很强的画作,人物的表情也很传神。

    4、作品赏析
    《达·芬奇自画像》是一幅素描作品,画家作画的工具是一种红色粉笔,这幅画作于1513年左右,一般认为这可能是达·芬奇的最后一张作品,幅面约 33.3 x 21.3厘米。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从这幅自画像上,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觉到达·芬奇作为一个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与意志力。

    四、《最后的晚餐》

    1、简介
    (1)、中文名 
    最后的晚餐 。

    (2)、外文名 
    The Last Supper 。

    (3)、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4)、画种 
    油画(有争议) 。

    (5)、创作时间 
    1494年~1498年 。

    (6)、规格 
    420X910厘米 。

    (7)、题材 
    取自《圣经》 。

    (8)、收藏 
    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2、概述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以《圣经》中耶稣跟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题材。画面中人物的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是所有以此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3、名家点评
    沃尔夫林在《古典艺术》中,用专门的章节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作了精彩的分析。沃尔夫林认为,达·芬奇在两个方面打破了传统。他取消了犹大独处的位置,改变了约翰卧睡的姿态。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的每一章节都引用这件作品来论证他提出的形式概念。他为还原了(或建构了)达·芬奇创作之初所面临的形式问题。

    五、《安吉里之战》

    1、简介
    (1)、中文名 
    安吉里之战 。

    (2)、创作年代 
    文艺复兴时期 。

    (3)、作者 
    达·芬奇 。

    (4)、画作类型 
    壁画。

    2、概述
    《安吉里之战》(《安吉亚里之战》)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达·芬奇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15世纪佛罗伦萨和米兰之间的战争,是达·芬奇少有的关于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安吉里之战》描绘了战争的心脏部分,展示了人与战马的躯体痛苦、恐怖的纠缠,透露出达·芬奇对人性暴力的看法。

    3、探寻下落
    据《泰晤士报》18日报道,长期以来,莱昂纳多·达芬奇传说中的名画《安吉里之战》一直为世人争论,这幅被描述为美轮美奂的极品500多年来从没有人真正见过。然而现在,英国一些艺术家声称,这幅杰作藏在另一名画《文艺复兴壁画》的后面。

    4、画作内容
    《安吉里之战》是达芬奇最重要的一幅巨作,这幅画描画的是关于军事题材的美术作品。这幅画画出了战马和士兵战斗的情景,是一幅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

    六、《柏诺瓦的圣母》

    1、简介
    (1)、中文名 
    柏诺瓦的圣母 。

    (2)、外文名 
    Madonna Benois 。

    (3)、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4)、创作年代 
    1478年 。

    (5)、画作类型 
    油画 。

    (6)、现收藏地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

    (7)、规格 
    50 x 32cm 。

    2、概述
    《柏诺瓦的圣母》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于1478 年所创作的油画。油画尺寸50 x 32 公分,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3、作画内容
    《柏诺瓦的圣母》是达芬奇在1478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目前被收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这幅画画出了圣母玛莉亚与圣婴耶稣,散发出密感与同质性很吸引眼球。

    七、《抱银鼠的女子》

    1、简介
    (1)、中文名 
    抱银鼠的女子 。

    (2)、外文名
     Lady with an Ermine 。

    (3)、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4)、创作年代 
    15世纪末期 。

    (5)、画作类型 
    木板油画 。

    (6)、规格 
    纵54cm;横39cm。

    2、概述
    《抱银鼠的女子》是意大利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于创15世纪末创作的一幅木板油画,现收藏于波兰克拉科夫市恰尔托雷斯基博物馆。

    3、作画内容
    《抱银鼠的女子》画出了一个文静美丽气质高贵的女性形象,画中的女人是切奇利亚-加勒兰妮,画家画出了女性优雅的头­和柔美的脸庞,怀中抱着一个银鼠。

    4、艺术鉴赏
    该画作中明暗的处理堪称一绝,达·芬奇使用明暗法,把光亮和阴影进行完美的搭配,制造出间接明亮的感觉,光线和阴影烘托出画中主人公优雅的气质和柔美的面庞。

    5、后世影响
    2008-01-11(中国大陆)/2004-09-17(波兰),上映了一部波兰电影《盗走达芬奇》,该电影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盗贼围绕《抱银鼠的女子》而展开一系列故事。

    八、《哺乳圣母》

    1、简介
    (1)、中文名 
    哺乳圣母 。

    (2)、作者 
    达芬奇 。

    (3)、创作年代 
    1490年。

    (4)、现收藏地 
    苏联艾尔米塔日博物馆 。

    (5)、规格 
    41.9×33 厘米 。

    (6)、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哺乳圣母》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于149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苏联艾尔米塔日博物馆。圣母怀里的婴儿形象被画得很生动,形象丰满,神态恬静,洋溢着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

    3、《 哺乳圣母 》
    是否有他学生的手笔,没有文字根据 。这里画家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母爱的普遍人性。形象丰满,神态恬静,洋溢着一种年轻母亲的温柔的爱子之心。但圣母的脸部仍显露出达.芬奇所惯用的描绘公式,过分重视女性眼睛的块面结构(这在他以后的大量圣母像上都有表现)。圣母怀里的婴儿形象被画得很生动 ,但在这里仍然是色彩处理让位于解剖结构的合理性。总之,这一幅画是他前期肖像艺术的一个范例 。这时期,达.芬奇所全神贯注的,正是他对人体描绘的科学研究。

    九、《持康乃馨的圣母》

    1、简介
    (1)、中文名 
    持康乃馨的圣母 。

    (2)、作者 
    达芬奇 。

    (3)、创作年代 
    15世纪 。

    (4)、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持康乃馨的圣母》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于15世纪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3、油画内容
    《持康乃馨的圣母》画出了圣母金黄色的卷发和双眼望着下方的保健神情,圣婴正伸出手想要抓住康乃馨,这个粉色的康乃馨是玛利亚看到耶稣受苦流下的眼泪,眼泪掉落的地方长出了康乃馨,这个康乃馨是母爱的象征。

    十、《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1、简介
    (1)、中文名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 。

    (2)、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

    (3)、创作年代 
    1490 年 。

    (4)、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是1490 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3、油画内容
    画中的女性是微笑的,画家把画中的女性的脸部轮廓和美丽的秀发以及头饰等描绘得比较精确。





    十大名画,毕加索的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毕加索的十大名画排行,毕加索10大经典作品
    一、哭泣的女人

    1、简介
    (1)、中文名 
    哭泣的女人 。

    (2)、外文名 
    英:The Weeping Woman,法:Femme en pleurs 。

    (3)、作者 
    巴勃罗·毕加索 。

    (4)、创作年代
     1937年 。

    (5)、规格 
    纵60厘米×横49厘米 。

    (6)、画作类型 
    画布油画 。

    (7)、收藏地 
    英国伦敦的泰特美术馆 。

    (8)、材质 
    画布。

    2、概述
    该作品画面上是一张看上去杂乱无章的面孔,眼睛、鼻子、嘴唇完全错位摆放,面部轮廓结构也全被扭曲、切割得支离破碎。作品表现了底层社会人们肝肠寸断、痛苦无助的景象。该作是毕加索融合了立体主义与超现实风格的代表作。

    3、创作背景
    (1)、1936年
    29岁的多拉·玛尔邂逅了55岁的毕加索,不久就成了毕加索长达8年之久的情人,而多拉·玛尔在毕加索另结新欢后变得精神失常,常不能自抑地大哭,她哭泣的模样是《哭泣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原型 。

    (2)、1937年
    弗朗哥勾结法西斯势力在西班牙发起内战,德国战机轰炸了巴斯克(Basque)古老的都城——西班牙中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而毕加索的两位情人多拉·玛尔和玛丽·泰莱斯也在他的画室发起了家庭内战,这也成为了这幅肖像的起因,毕加索为此创作了《哭泣的女人》,希望能引起人们对这一悲剧的共同哀悼。

    4、历史传承
    英国超现实主义者们作为毕加索的朋友兼粉丝,将毕加索画作中最有力的几幅带回了英国。其中,超现实主义画家罗兰·彭罗斯(Roland Penrose)买下了《哭泣的女人》,并在1987年,将其赠予英国伦敦泰特美术馆(Tate)。

    5、重要展览
    2006年2月15日,毕加索画作(包括《哭泣的女人》)与多拉·玛尔摄影作品的合展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约25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首次展出的多拉·玛尔为毕加索拍摄的照片。 

    6、作者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通称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陶艺家、舞台设计师及作家,和乔治·布拉克同为立体主义的创始者,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作逾两万件。毕加索是少数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毕加索、马塞尔·杜象和亨利·马蒂斯是三位在二十世纪初期开始造型艺术革命性发展的艺术家,在绘画、雕塑、版画及陶瓷上都有显著的进展。在西班牙与萨尔瓦多·达利和胡安·米罗被誉为后三大艺术家。

    二、老吉他手

    1、简介
    (1)、中文名 
    老吉他手 。

    (2)、外文名 
    The Old Guitarist 。

    (3)、中文别名 
    年老的吉他演奏者 。

    (4)、所属博物馆 
    芝加哥美术馆。

    (5)、作者 
    巴勃罗·毕加索 。

    (6)、创作时间 
    1903-1904年 。

    (7)、创作地点 
    西班牙 巴塞罗那。

    2、概述
    老吉他手是毕加索在1903年画的。是刚刚自杀死亡毕加索的亲密朋友。在毕加索那个时期,艺术家同期的画了许多受压迫的人们,描述了穷人的苦难。在这个生病的社会。这张画是创建在马德里,扭曲的风格(注意,上半身的吉他手似乎是倾斜的 而下半部似乎盘腿而坐)让人想起埃尔·格列柯的作品。

    3、油画
    这部作品里面一个弯着腰的人拿着吉他,是毕加索在1903年画的。画里面的人物是刚刚自杀死亡是毕加索的好朋友卡萨吉马斯。这幅画画出了很多受压迫的穷人的苦难。

    三、镜前少女

    1、简介
    (1)、中文名 
    镜前少女 。

    (2)、作者 
    毕加索 。

    (3)、画作类型 
    油画 。

    (4)、创作年代 
    20世纪初。

    2、概述
    《镜前少女》是20世纪初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

    3、油画内容
    《镜前少女》是20世纪初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这部作品是毕加索1932年3月画的,这部作品画出了玛丽-泰伦斯的形象。这幅作品是毕加索以立体派描绘女人形象然后再结合古典派风格画出来的作品,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4、作者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一1973年4月8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市(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一直到去世前十年,虽已届八十高龄,但他依然站在艺术创作的前列。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箱装帧等方面。

    四、格尔尼卡

    1、简介
    (1)、中文名 
    格尔尼卡 。

    (2)、外文名 
    Guernica 。

    (3)、画作类型 
    油画 。

    (4)、作者 
    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 。

    (5)、规格 
    349.3*776.6cm 。

    (6)、创作年代 
    1937年 。

    (7)、现收藏地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2、概述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3、油画内容
    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抱着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4、创作背景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5、名家点评
    英国作家、画家、伦敦现代美术学院院长罗兰特・潘多斯:公牛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并非反面角色,相反,它好像是在搜索地平线上出现的歌人,在画面上根本没有出现反面角色的形象。因为造成这些灾难的敌人是全人类的公敌,他们极其卑,也极为普遍,难以包罗在单一的形象中。所以,人们从画上看到的只是死孩子、火焰中的房子、刺伤的身体、痛苦的歌斯底里的呼叫、以及惊慌的表情等等可能的事物,而造成这场灾难的恶魔却在这幅画中被省略。

    6、历史传承
    《格尔尼卡》自诞生起几乎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路上奔波,穿梭于大西洋两岸的诸多城市。最后一次旅行是在1981年,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转移至西班牙,此前毕加索一直将其出借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西班牙恢复民主。

    五、三个音乐家

    1、简介
    (1)、中文名 
    三个音乐家 。

    (2)、作者
    毕加索 。

    (3)、类型
    油画 。

    (4)、尺寸 
    200.7×222.9厘米。

    2、概述
    《三个音乐家》这幅作品也是对立体艺术的致敬。作品勾画了三个人物形象:左边吹单簧管,右边的修士,中间弹吉他的主角。每个人物之间看似没有联系,但又彼此相连,相连的不仅仅是人物的线条,也包括了对音乐和生活的共同追求和理想。也有个小幽默在画面上,左边的小狗的描写,狗尾巴在小丑中间,非常可爱之笔!

    3、《三个音乐家》
    是20年代初毕加索在重新运用一种古典主义的、不朽的、色彩有力地变化风格创作的同时,又探索一种以鲜明的色彩、平涂的手法、几何抽象的形象组合进行立体主义风格的创作。画中三个乐师以几何抽象色块造型、平面化构图、平涂手法制作。作品的主题是欢乐的,同时又有一种肃然庄严的气氛。

    六、坐着的女人

    1、简介
    (1)、中文名 
    坐着的女人 。

    (2)、作者 
    巴伯罗·毕加索 。

    (3)、创作年代 
    现代 。

    (4)、画作类型 
    油画。

    2、概述
    《坐着的女人》是现代画家巴伯罗·毕加索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3、艺术手法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七、朵拉与小猫

    1、简介
    (1)、中文名 
    朵拉与小猫 。

    (2)、画中的女主角 
    朵拉·马尔 。

    (3)、国家 
    西班牙 。

    (4)、作者 
    毕加索。

    2、概述
    《朵拉与小猫》是毕加索创作的一幅画。

    3、画作内容
    画中的女主角朵拉·马尔,是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情人,她是一位超现实主义摄影师。1941年,毕加索以情人朵拉·马尔为主角,将情人的形体画得非常怪异,眼睛偏出头部,既庄严又滑稽地坐在一张大木椅上,一只小黑猫躲在背后,这幅画可以看到毕加索当时受到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这是毕加索和朵拉·马尔热恋时创作的肖像画之一,已经六十多年都没有在公众场合曝光。在2006年苏富比春季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品拍卖会上,—露面就引起广泛关注。多位重量级收藏家都出现在拍卖会上,经过多次叫价,最终以9521.6万美元天价成交。

    八、梦

    1、简介
    (1)、中文名 
    梦 。

    (2)、作者 
    毕加索 。

    (3)、创作年代 
    1932年 。

    (4)、类型 
    油画。

    2、概述
    《梦》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

    3、画作内容
    这部作品是毕加索1932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中的人物是一个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头发的金色的,这个少女是毕加索绘画的时候的模特,这幅画运用了独特的表现手法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4、创作背景
    作品《梦》是毕加索一次感情经历的真实写照。1927年初47岁的毕加索与长着一头金发、体态丰美的17岁少女德雷莎在火车站相遇,生性浪漫的毕加索认为,在这个世界上,与德雷莎的相遇才是他生命的开始。从此,德雷莎便成了毕加索绘画和雕刻的模特儿,《梦》就创作于他们相识之后的1932年。

    九、画家与模特

    1、简介
    (1)、中文名 
    画家和模特儿 。

    (2)、规格 
    130cm×162cm 。

    (3)、作者 
    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

    (4)、创作年代 
    1963年 。

    (5)、材质 
    布面 。

    (6)、画作类型 
    油彩画 。

    (7)、现收藏地 
    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2、概述
    《画家和模特儿》是法国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于1963年创作的布面油彩画,现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3、画作内容
    这部作品是毕加索十大名画之一,是在他晚年的田园时期画的一幅画,画结构清晰,具有实在感和厚重感,通过立体派面貌来表现出画中的人物,有一种令人惊骇的艺术效果。

    4、表达特征
    这是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绘画作品。全新的绘画视角,使他得以用自己的感觉去描绘这里的人与物,虽然,形象怪诞不可理解,却符合立体主义的原则。结构清晰,具有实在感和厚重感,并以几何化的手法处理画面中的人与物,展示了画家的热情、智慧和创造。

    十、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1、简介
    这幅画是一幅经典的绘画作品,是毕加索91岁高龄时所作。

    2、概述
    这幅画是毕加索晚年一个比较珍贵的画作,画中的人物表情充满趣味,上扬起的帽子增加了喜剧效果。






    十大名画,中国十大名画是哪些?相关内容有哪些?问答网小编为你整理。
    中国十大名画
    一、洛神赋图

    1、简介
    (1)、中文名 
    洛神赋图 。

    (2)、外文名 
    the Picture of The Ode of the River Goddess。

    (3)、创作年代 
    东晋 。

    (4)、作者 
    顾恺之 。

    (5)、类别 
    绢本绘画 。

    (6)、规格 
    横572.8cm,纵27.1 cm。

    2、概述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

    3、名家点评
    当代中国古代美术史、当代艺术研究家巫鸿曾:《洛神赋图》反映了中国绘画的两大进步:第一,连续性图故事的成熟,其中同一人物在画中反复出现;第二,风景画艺术的发展,画中的山河树木不再是鼓励的静物,而是作为连续性故事的背景。画中的自然景象往往起到渲染和比喻的双重作用,比如原赋中一些隐喻一一惊鸿,游龙、秋菊、春松、太阳和芙蓉一一都被画家描绘成具体的形象,巧妙地组织在女神周围的风景之中。

    4、后世影响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二、清明上河图

    1、简介
    (1)、中文名 
    清明上河图 。

    (2)、外文名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

    (3)、年代
    北宋 。

    (4)、作者
    张择端 描绘地点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 。

    (5)、地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

    (6)、馆藏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杭州宋城电子版 。

    (7)、规格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2、概述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后世评价
    作者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图画中。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仪态而莫可数记,全副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整幅画作气势宏大、构图严谨、笔法细致,充分表现了画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4、画作之谜
    秋景之说、颂辞之说、真伪之说、含义之谜。

    5、重要展览
    2019年3月4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公布,2020年9月,《清明上河图》将在午门正殿及东西雁翅楼展厅举办的“《清明上河图》与历代风俗画”展展出。

    三、富春山居图

    1、简介
    (1)、中文名称 
    富春山居图 。

    (2)、馆藏地点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 。

    (3)、所属年代
    元 。

    (4)、所属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 。

    (5)、所属地区 
    浙江杭州 。

    (6)、作者
    黄公望 。

    (7)、创作时间
    1350年。

    2、概述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  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3、画作内容
    《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而黄公望并没有一定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个人的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

    4、创作背景
    元分天下民众为四类,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黄公望沦为“四等公民”。 [7]  经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遗民龚开在《瘦马图》卷中表现了亡国后的失落感,与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们纷纷跟进解读,在图后书写跋文,江南文人们的这种心境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

    5、名家点评
    (1)、明代书画家沈周
    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故论书 法亦然。

    (2)、明代书画家董其昌
    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 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3)、明代画家邹之麟
    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四、汉宫春晓图

    1、简介
    (1)、中文名 
    汉宫春晓图 。

    (2)、作者 
    仇英 。

    (3)、创作年代 
    明代 。

    (4)、画作类型 
    重彩仕女画 。

    (5)、规格 
    纵30.6cm,横574.1cm 。

    (6)、材质 
    绢本 。

    (7)、现收藏地 
    台北故宫博物院。

    2、概述
    《汉宫春晓图》是明代画家仇英创作的一幅绢本重彩仕女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画作内容
    《汉宫春晓图》以春日晨曦中的汉代宫廷为题,用长卷的形式描绘后宫佳丽百态;画中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凡一百一十五人,个个衣着鲜丽,姿态各异,既无所事事又忙忙碌碌。其中,亦包含有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故事。除却各仕女群像之外,亦融入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

    4、名家点评
    当代画家王君《〈汉宫春晓图〉与〈桐荫仕女图〉之比较》:“既注重情节的趣味性,又注重颜色和人物动作搭配营造出的快乐的氛围。红色的运用使得画面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很好地衬托出活泼而热烈的气氛。”

    五、百骏图

    1、简介
    (1)、中文名 
    百骏图 。

    (2)、作者 
    郎世宁 。

    (3)、类别 
    纸质、绢本绘画 。

    (4)、收藏地点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

    (5)、创作年代 
    清代 。

    (6)、纸质稿本规格
     纵102厘米,横813厘米。

    (7)、绢本规格
     纵94.5厘米,横776.2厘米。

    2、概述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稿本为纸质,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3、创作背景
    据史料记载: “三月初二,员外郎沈某奉怡亲王谕:郎世宁画《百骏图》一卷,遵此。”也就是说,郎世宁开始绘制《百骏图》的时间是1724年。郎世宁在来华前系统地学习过绘画,打下较为坚实的写生基础;到中国后又接触到传统的中国绘画,东西方艺术的熏陶为他开创一种新颖的画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在绘俩的技艺方面,郎世宁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新颖画法。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器重。

    4、历史传承
    这卷画幅完成之后,一直收存于清宫,乾隆时期被编入《石渠宝笼·初编》一书。清代末期,绢本《百骏图》一直被清代皇室珍藏于圆明园,后来被运到台湾,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重要展览
    2015年10月6日至2016年1月4日,《百骏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神笔丹青-郎世宁来华三百年‘特展”中展出。

    六、步辇图

    1、简介
    (1)、中文名 
    《步辇图》 。

    (2)、外文名 
    Bu Nian Tu 。

    (3)、年代 
    唐代 。

    (4)、作者
    阎立本 。

    (5)、现藏于 
    北京故宫博物院 。

    (6)、级别 
    一级文物。

    2、概述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画作内容
    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阎立本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阎立本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

    4、艺术价值
    由于此图经历千余年的传承,如今所能见到的阎立本作品,尚无一帧能毫无争议地确定它为阎立本所做,这幅传为阎立本所做的《步辇图》,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波本有许多争议,而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的讨论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还是宋摹,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很高的。

    5、后世纪念
    《步辇图》小型张发行于2002年3月16日,它的面值为8元,发行量1290万,是国家邮政局2002年发行的第5套新邮,同时也是2002年发行的第一枚小型张。

    七、唐宫仕女图

    1、简介
    (1)、中文名 
    唐宫仕女图 。

    (2)、外文名 
    Tang Palace Ladies 。

    (3)、作者 
    张萱、周昉 。

    (4)、朝代 
    唐 。

    (5)、荣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

    (6)、材质 
    绢本,设色。

    2、概述
    《唐宫仕女图》是一组五幅中国画,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该画描述了唐代女子众生相,尤其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 画作内容
    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宫乐图。

    八、五牛图

    1、简介
    (1)、中文名 
    五牛图 。

    (2)、作者 
    韩滉 。

    (3)、创作年代 
    唐朝 。

    (4)、画作类型 
    设色画 。

    (5)、现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6)、规格 
    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7)、材质 
    黄麻纸本 。

    (8)、地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2、概述
    《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画作内容
    此作品白麻纸,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在横卷上画了五条神态、性格、年龄各异的牛。从右至左,首匹为棕色老牛,描绘成一边咬着东西一边在杂木旁蹭痒痒的情状,意态悠闲;次为黑白杂花牛,身躯壮大,翘首摇尾,步履稳健;第三匹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纵峙而鸣,白嘴皓眉,老态龙钟;第四匹为黄牛,躯体高大,峻角耸立,回首而顾;第五匹牛,络首而立,体态丰厚,凝神若有所思,双眼流琢出倔强的个性。

    4、创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马为主要表现对象进行创作的画家逐渐多起来,到中晚唐达到高潮,不少画家专以画牛、马而著称于世。《五牛图》相传为韩滉在出游时目睹田间耕牛图景所画,韩滉看到几头耕牛在低头食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笛,逍遥自得。远处又见一头耕牛翘首而奔,另有几头耕牛纵趾鸣叫。有的回头舐舌,有的俯首寻草。韩滉遂命随从取出纸笔,全神贯注地速写出一幅幅耕牛图景。韩滉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状貌各异的五头牛,并为这幅画取名为《五牛图》。

    5、名家点评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五牛图》)虽着色取相,而骨骼转折筋肉缠裹处,皆以粗笔辣手取之,如吴道子佛像衣纹,无一弱笔求工之意,然久对之,神气溢出如生,所以为千古绝迹也。”

    九、韩熙载夜宴图

    1、简介
    (1)、中文名 
    韩熙载夜宴图 。

    (2)、外文名 
    Han Banquet map。

    (3)、作者
    顾闳中 。

    (4)、创作年代 
    五代·南唐 。

    (5)、类别 
    绢本绘画 。

    (6)、规格 
    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

    2、概述
    《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名家点评
    当代书画鉴定家徐书城《中国绘画艺术史》:从唐末到五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传为顾闳中所作的《韩熙载夜宴图卷》,人物形象的刻画极为细腻传神,显然比前述的一些唐人仕女画又前进了一大步,并且已有了些情节性的生动描述。

    4、后世影响
    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描绘出韩府的夜宴的情景,将《韩熙载夜宴图》巧妙的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

    5、历史传承
    宋代摹本在南宋时曾被内府收藏,流传至清代雍乾时期再次被收入宫禁之中。溥仪被逐出故宫时将其携出,二战结束后又流入民间。后来被近代绘画家张大千重金将其买下,珍爱有嘉。后来他将画带到香港,以很低的价格转让给祖国大陆,使瑰宝得以重归故宫。

    十、千里江山图

    1、简介
    (1)、中文名 
    千里江山图 。

    (2)、外文名
     Thousands mile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

    (3)、规格 
    纵51.5cm;横1191.5cm 。

    (4)、创作年代 
    北宋 。

    (5)、作者
    王希孟 。

    (6)、画作类型 
    古代书画 。

    (7)、材质 
    绢本 。

    (8)、级别 
    一级文物。

    2、概述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3、画作内容
    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4、名家点评
    元代书法家溥光:“该画‘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为不妄云’。” 

    5、后世影响
    《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画中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该画卷中的“青绿山水”,是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有时山石轮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辉煌效果,被称为“金碧山水”。它是隋唐时期随着山水画日趋成熟、形成独立画科时,最早完善起来的一种山水画形式。 2017年2月25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行了《千里江山图》特种邮票通景版票一套9枚。

    6、历史传承
    《千里江山图》自北宋末,几百年间不知辗转何处,清初时收入内府,溥仪出宫时,携出该画卷。不知何因,《千里江山图》流落民间,中国解放后,才由国家购回。

    7、重要展览
    2017年9月15日,《千里江山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