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3-01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20次
中国传统五大,包括五大传统戏曲、五大传统民居、五大传统武术流、传统五大雕塑、五大名宴、文化五大家、五大礼仪。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大致分为: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艺、戏曲等五大类.。
一、民歌
1、即兴编作、口头传唱
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音乐形式
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3、反应人民生活
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
二、民间歌舞
1、民俗文化制约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
2、地区、民族差异性
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三、民间器乐
1、统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
民间器乐指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有独奏与合奏两种表演形式。
2、独奏曲
独奏曲以乐器分类,并一般以演奏方式归纳为吹奏、拉弦、弹拨等类型。
3、合奏曲
合奏曲以乐器组合的方式分类,分为清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吹打乐等形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四、曲艺
1、“说唱艺术”统称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曲艺曲种数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
五、戏曲
1、组成形式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2、起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3、种类数量
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4、中国戏曲在世界地位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观众群最多的有五个剧种,即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被称为“五大剧种”。
一、京剧
1、简介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2、发展文化
(1)、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
(2)、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3)、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二、评剧
1、简介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
2、发展文化
(1)、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3)、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4)、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5)、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三、豫剧
1、简介
豫剧(英文:Yu Opera)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2、发展文化
(1)、近几年,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以色列、马来亚、法国、巴西、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新加坡、土耳其、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中国歌剧” 等。
(2)、豫剧也是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今为中国各地方戏曲剧种之首。
四、越剧
1、简介
越剧(英语为Yue Opera)——中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之一。
2、发展文化
(1)、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
(2)、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黄梅戏
1、简介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2、发展文化
(1)、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
(2)、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3)、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传统五大名宴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充满许多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也给后人们留下了灿烂的饮食文化,而五大名宴更是在中国甚至是世界饮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一、满汉全席
1、满汉融合
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宴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市肆出现满汉并用的局面。
2、贵族、官府宴席
满汉全席是清代满室贵族、官府才能并举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
3、宴席之最
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300多种,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
二、孔府宴
1、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经历20000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
2、古代宴席之典范
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宴席的典范。
3、孔府宴五大宴
(1)、寿宴
孔府专门备有册簿,记载衍圣公及夫人、公子、小姐以及至亲等主要成员的生辰,届时要设宴庆祝,这样周而复始,形成了寿宴。
(2)、花宴
是衍圣公和公子的婚礼及小姐出嫁时所设的宴席。
(3)、喜庆宴
凡孔府内逢受封、袭封、得子等喜庆之事,都要办宴祝贺。
(4)、迎宾宴
是迎圣驾、款待王公大臣等高级官员所用的宴席。
(5)、家常宴
是孔府自己接待亲友所用的宴席,菜品也常常随季节而变换。
三、全鸭宴
1、首创地点
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
2、宴席特点
特点是宴席全部一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100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
四、文会宴
1、宴席起源
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2、宴席特点
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做出来的。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上写的。
五、烧尾宴
1、宴席起源
古代名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
2、名字由来
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次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次宴取名“烧尾宴”。
`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
一、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1、趋礼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2、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二、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
1、拱手礼
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2、作揖礼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3、跪拜礼
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三、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1、入座有讲究
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2、室内座次划分
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3、入坐规矩
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四、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1、迎送宴席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
2、饮酒礼节
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
3、进食讲究
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五、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1、拜贺礼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
2、行拜贺礼讲究
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
3、庆吊之礼
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
4、诞生礼
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
5、成年礼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传统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6、加冠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
7、加笄礼
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8、传统婚礼
传统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
9、寿诞礼
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
10、丧礼
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一、儒家
1、简介
(1)、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
(2)、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
(3)、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2、文化理念
(1)、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2)、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
3、思想精髓
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二、道家
1、简介
(1)、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2)、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3)、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2、文化理念
(1)、“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2)、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家提倡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3)、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
3、道家的思想精髓
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指的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
三、佛家
1、简介
(1)、佛家: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2)、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
(3)、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
2、文化理念
(1)、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2)、佛家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3)、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4)、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觉”。自觉就是自我觉悟,通过自我觉悟最终达到解脱。
3、佛家的思想精髓
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救一切众生。
四、法家
1、简介
(1)、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2)、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国)。
(3)、其理论依据是“万物以道为源为本”。
(4)、“法”是道在社会中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2、文化理念
(1)、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指残暴统治)管制国家。
(2)、法家主要内容是法(法令)、术(技巧、权术)、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造势用势)。
3、不足
夸多了法的作用,法治要讲究以人为本。
五、墨家
1、简介
(1)、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人。主要作品《墨子》。
(2)、墨家:走极权主义治国道路。
(3)、崇尚服从上级,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作为学说的基础。
2、文化理念
(1)、墨家观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2)、墨家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即以天下为己任。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讲究“纪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崇拜天地鬼神)”;倡导“爱人爱己”等。
一、陶雕塑
1、中文名
陶瓷雕塑。
2、起始时代
秦汉。
3、工艺
镶嵌、手工雕镂、捏等。
4、发展文化
(1)、陶瓷装饰的一种。
(2)、历史悠久,约始自秦、汉,盛于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
(3)、一般系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经模印、镶嵌、手工雕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成。
(4)、按制作方法可分圆雕、浮雕、镂雕、捏雕等数种。
(5)、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
(6)、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干燥和烧成收缩,防止翘扁变形及裂纹斑疵等。
二、木雕塑
1、中文名
木雕刻工艺品。
2、时期
原始社会时期。
3、高峰
汉代动物木雕。
4、地位
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5、发展文化
(1)、中国木雕刻工艺品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那时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型的工艺品。
(2)、到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
(3)、汉代动物木雕用整木雕制,将中国木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
(4)、唐宋时期,木雕工艺日趋完美。
(5)、明清木雕则是中国古典木雕艺术成熟的时代,作品十分丰富,除了动物,还有人物。
三、石雕塑
1、中文名
石雕。
2、释义
用可雕刻的石头创造出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
3、类型
传统美术。
4、发展文化
(1)、石雕,指用各种可雕、可刻的石头,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2)、常用的石材有花岗石、大理石、青石、砂石等。石材质量坚硬耐风化,是大型纪念性雕塑的主要材料。
四、铜雕塑
1、中文名
铜雕塑。
2、制作手法
锻铜、铸铜。
3、主要用途
观赏。
4、发展文化
(1)、制作手法
铜雕塑制作手法一般分为锻铜和铸铜。
(2)、铸铜雕塑
以铜为主要原料,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造工艺制作的雕塑艺术品。
(3)、锻铜雕塑
锻铜雕塑相比铸铜雕塑用料比较严格,以铜板为主要原材料,内附钢骨架支撑,部分复杂雕塑需要制作一比一模具进行锻造,部分简单造型可以根据放型骨架锻造。
五、泥雕塑
1、名称
泥雕塑。
2、制作手法
雕刻、捏等。
3、主要用途
观赏。
4、发展文化
(1)、就是油泥雕刻,是在产品开发流程中进行外观创造的一个环节,通常更多应用于玩具的卡通造型上。
(2)、泥雕所采用的材料是硬油泥,一般是采用人工雕刻的方法进行。
(3)、雕刻师根据产品的设计概念或参照设计图片利用油泥堆砌和雕刻最后得到产品外观的油泥模型。
(4)、油泥模型在经过客户确认后可以通过逆向的方式得到三维的CAD参数模型以进行后续的设计工作,也可以通过复制PU硬模型后直接采用传统的雕刻模具方式来制造模具和注塑生产。
(5)、泥雕的工作是根据平面的图片或者是简单概念凭空创造出一个真正的三维油泥模型,要想得到一个高质量的外观模型,对于雕刻师的美感和艺术触觉要求都比较高,因而对于从业人员有较多的限制。
(6)、随着正向设计软件和力反馈设备的兴起,电脑三维的虚拟雕刻方式逐渐代替手工雕刻的方式。
金庸、古龙、温瑞安,每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小说中的江湖门派和各色的武功秘籍让人心驰神往。现实中的传统武术也有非凡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传统武术的五大门派吧!
一、少林派
1、始祖
菩提达摩。
2、门派介绍
(1)、少林派是中国武术中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门派,以出于中岳嵩山少林寺而得名。
(2)、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当时少林寺有十三武僧,应秦王李世民之邀,出山参加了讨平王世充的战役,活擒王世充的侄儿王仁则,逼降王世充。
(3)、胜利后论功行赏,除昙宗一人受封大将军外,其余十二人不愿受封,回归少林,自此少林寺遂以武闻名于世。
二、武当派
1、始祖
张三丰。
2、门派介绍
(1)、武当派创立于湖北省武当山,为内家之宗,起于宋而兴于明。
(2)、据明末清初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武当派为宋人张三丰所创。其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
(3)、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
三、峨眉派
1、始祖
司徒玄空。
2、门派介绍
(1)、峨眉武术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
(2)、一树指的是峨眉武术,五花指的是五个地区,即丰都的青牛,通江的铁佛,开县的黄陵,涪陵的点易,灌县的青城。
(3)、八叶则指的是:僧、岳、杜、赵、洪、会、字、化八大门派。其中僧门最为显赫,为峨眉八大门之首。
四、青城派
1、始祖
青城丈人。
2、门派介绍
(1)、青城派是道教内丹修炼的派别。
(2)、青城派发源于中国道教发祥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相传起始于青城丈人。
(3)、青城丹法的“无为”修持集中体现在历代的口诀上,即“守无致虚”。
(4)、其中分三个层次:初步入手功夫为“守中致和”;第二步为“了一化万”,第三步为“万化归一,一归虚无”。
五、崆峒派
1、始祖
飞虹子。
2、门派介绍
(1)、崆峒派是传统中国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2)、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花架门”。
(3)、崆峒派武术取众家所长,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
中国五大传统民居特色建筑是客家的围龙屋、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还有云南的“一颗印”。
一、客家围龙屋
围龙屋是客家人最典型、最成熟、最具特质的民居建筑。
1、分布地区
广东地区。
2、结构特点
围屋有殿堂式、围龙式两种,布局严谨,讲究坐向、主次、对称,外观均衡、堂皇,格调典雅、庄重,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3、文化底蕴
客家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围屋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表现了儒家正统文化的审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筑水平。
二、四合院
1、分布地区
北京。
2、结构特点
(1)、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昆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2)、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
3、文化底蕴
(1)、北京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的城市名片之一。
(2)、北京四合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3)、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
三、窑洞
1、分布地区
陕西、陕北。
2、结构特点
(1)、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再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
(2)、陕北窑洞大多依山而筑,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现在一般农户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样的石窑。窑洞隔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素有“神仙洞”的美誉,是居家的首选。
3、文化底蕴
(1)、陕西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汉族民居形式。
(2)、陕北窑洞最早应该始于周代,半地穴式。
(3)、秦汉后发展为全地穴式,就是现在的土窑。
(4)、明朝中叶,开始用石块做窑面墙。清末民初,当地人仿土窑模式建起了石砌窑洞。
(5)、现在也有用彩色瓷砖添窑面和分割厅室及上下两层楼房式的新窑洞,住着更加舒适宜人。
四、“杆栏式”
1、分布地区
广西、云南、贵州。
2、结构特点
(1)、民间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
(2)、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
(3)、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
3、文化底蕴
(1)、广西的“杆栏式”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所以形成了特有的建房形式。
(2)、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壮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
五、“一颗印”
1、分布地区
云南。
2、结构特点
(1)、建筑是由正房与厢房组成,对称平稳,方方正正,瓦顶土墙。从空中往下看,整个布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统,也是一种封闭式民居。
(2)、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3、文化底蕴
(1)、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四方形。
(2)、云南高原地区,四季如春,无严寒,多风.故住房墙厚重,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
(3)、一颗印住宅高墙型小窗是为了挡风沙和防火,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眼睛最美丽的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 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明星...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