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下雨,什么是雨,雨的主要成分,水蒸气如何形成水滴,国内降雨特征,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一、什么是雨
1、自然现象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2、分类
雨的种类很多,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二、为什么会下雨
1、水吸热变成水蒸气
地面上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蒸汽层上层。
2、气体分子集中形成云
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低,水蒸气体积缩小比重增大,蒸汽下降,由于蒸汽层下面温度高,下降过程中吸热,再度上升遇冷,再下降,如此反复气体分子逐渐缩小,最后集中在蒸汽层底层,在底层形成低温区,水蒸气向低温区集中,这就形成云。
3、对流形成雨点
云团逐渐变大,内部上下对流越来越激烈,温度越来越低最后形成雨点下降。
三、雨的主要成分
1、主要成分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化学式H2O) ,有少量二氧化硫(化学式SO2)、二氧化氮(化学式NO2)
2、其他特殊成分
通常雨水的PH值约为5.6,PH值小于5.6的雨水为酸雨,如遇雷雨,雨水中会含有少臭氧分子(因闪电造成) ,还有空气中各种各样的杂质和浮尘。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四、水蒸气如何形成水滴
1、体积增大100多万倍
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 ~ 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2、增大手段
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
(1)凝结和凝华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
(2)云滴的碰撞
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五、国内降雨特征
1、午后降雨多短时,清晨降雨多持续
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这类降水多为局地性降水,持续时间通常较短。而峰值出现在清晨的降水,多为大尺度的系统性降水,持续的时间则通常较长。
2、华北地区降雨,自西北向东南滞后
华北地形和海陆分布复杂,华北西北部为燕山和太行山脉,东部紧邻渤海,海陆分布和地形均对华北降水有显著的影响。华北累积降水量和降水的强度均表现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趋势:西北部山区降水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每次降水产生的降水量较小;而平原和沿海地区降水平均持续时间较长,并且降水总量较大。
3、“北旱”格局下,强降雨却在增多
降水的基本特征虽然多年来具有稳定性,但局地的降水特点也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华北地区的小雨和中雨次数减少,强降水的发生频率增高。这不仅给城市的排水系统带来更多压力,也更容易引发山区的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短时的强降水也并不利于土地含水量的增加,反而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为什么小鸟低飞会下雨,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群鸟会乱飞,在天快要下雨前,气流较混乱,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抬升它高飞,故在飞行中常忽高忽低。
一、为什么小鸟低飞会下雨
1、捕食昆虫
昆虫是鸟最好食物,每当天气快要下雨以前,由于空气里的水汽含量急剧增多,把大多数昆虫的翅膀沾湿,不能自由展开和迁飞,只能沿着地面爬动;一些伏居在土壤里的昆虫由于气压降低,湿度增大,也都纷纷爬出土外,呼吸空气,此乃小鸟搜捕食物的大好时机。
2、气流不稳
另外,在天快要下雨前,气流较混乱,燕子得不到合适的风力抬升它高飞,故在飞行中常忽高忽低,乍沉又起,掠水剪波,翻飞不定。所以说,燕子低飞常表示着天将要下雨。
二、为什么群鸟会乱飞
1、领地行为
鸟儿的领地行为,也可以叫做领域行为,就是有其他生物入侵鸟儿的领域后,鸟群为了防止后代被伤害,就会采用这种方式驱赶敌人,大多都是猛禽入侵。
2、内斗行为
鸟类的内斗行为,也就是争夺统治权,虽然鸟类自由自在的在天上飞行,但是大的鸟群也有统治阶级。
3、地磁变化
地磁变化,也就是地球磁场发生了紊乱,导致鸟类无法定位方向,通常地震前夕就会有这种表现。
为什么下雨青蛙会出来,为什么会下雨,下雨的时候青蛙会叫的原因,下雨的时候由于气压的改变导致水里的氧气量减少,空气中的氧气增多,鱼都会浮上水面,而青蛙会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一、为什么下雨青蛙会出来
1、下雨时水中含氧量少
下雨的时候由于气压的改变导致水里的氧气量减少,空气中的氧气增多,鱼都会浮上水面,而青蛙会从他们的小窝里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
2、肺发育不完全
青蛙是两栖动物,在陆地生活时,是依靠它的肺呼吸的,但两栖动物的肺很原始,它们的肺发育得很不完全,直接交换气体的能力弱,为了在陆地生活时补充氧的不足,它们可以通过皮肤直接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但必须保持皮肤的湿润。
3、觅食交配
所以,两栖动物总是不能离开水太远,并喜欢湿渌渌的地方。下雨时,空气的温度增加,青蛙的皮肤能够很方便地保持湿润,它们就可以借此机会,离开水远一些捕食或寻偶,交配产卵繁衍下一代。
二、为什么下雨时青蛙会叫
1、环境潮湿
青蛙不喜欢在太冷、太热或太干燥的环境里生活,它们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尤其在经过一段天晴燥的日子,天快下雨的时候,因为气压下降,湿度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加多,青蛙的皮肤得到充分湿润,于是就活跃起来了。
2、食物充足
同时,在阴雨连绵的季节里,很多昆虫都在这时候大量繁殖,这些昆虫就是青蛙最好的食料。而这时候青蛙也刚度过寒冷干燥的冬天,正需要大量捕食昆虫,以恢复体力。
3、交配繁衍
在又有好食物、又有好环境的情况下,青蛙就不禁纷纷高声歌唱;借此机会,雄、雌蛙也在池畔水边交配繁殖后代。
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会下雨,什么是雪,与雪类似的自然现象,下雪的条件,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空中的水汽凝华后,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一、为什么会下雪
1、水汽凝华
下雪,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空中的水汽凝华后,又重新落到地面上的过程,水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存在的根本,水的变化和运动造就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2、固态降水
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二、什么是雪
1、差异
下雪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天空中气象条件和生长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形形色色的大气固态降水。这些大气固态降水的叫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名目繁多,极不统一。
2、分类
为了方便起见,国际水文协会所属的国际雪冰委员会,在征求各国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于1949年召开了一个专门性的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大气固态降水简明分类的提案。
3、十种
这个简明分类,把大气固态降水分为十种:雪片、星形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多枝状雪晶、轴状雪晶、不规则雪晶、霰、冰粒和雹,前面的七种统称为雪。
4、后三种不称为雪的原因
气态的水汽变成固态的水有两个过程,一个是水汽先变成水,然后水再凝结成冰晶(后三种)还有一种是水汽不经过水,直接变成冰晶,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华(雪)。
三、与雪类似的自然现象
1、霰
夏天,在高山地区,天空里经常有许多过冷水滴围绕着结晶核冻结,形成了一种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气象学上把这种东西叫做霰。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
2、冰粒和冰雹
夏天,在北方平原地区,常常会遇到另外两种大气固态降水,这就是冰粒和雹。冰粒和雹是比较大的能够流淌的水滴围绕着凝结核一层又一层地冻结而形成的半透明的冰珠。气象学上把粒径不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粒,把粒径超过5毫米的叫做冰雹。
3、霜、雨凇和雾凇
除了大气固态降水之外,地面上还经常出现另一种所渭“地表生长型”的固态降水,这就是霜、雨凇和雾凇。这些固态降水,虽不属于大气固态降水,仅仅是水汽在地表凝华结晶和冻结而形成的。但这些固态降水,对人类的生产活动也影响较大。
四、下雪的条件
1、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
2、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下雨为什么会打闪电,为什么会下雨,闪电的发生过程,闪电的基本特性,闪电的基本类型,闪电的特殊类型,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一、为什么下雨会有闪电
1、什么是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2、暴雨云产生
通常是暴风云(积雨云)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正电荷和负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
3、电流正负极相遇
正电荷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负电的云层相遇;负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正负电荷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4、长度温度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米(最短的为100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
二、闪电的发生过程
1、弧光放电现象
如果我们在两根电极之间加很高的电压,并把它们慢慢地靠近。当两根电极靠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在它们之间就会出现电火花,这就是所谓“弧光放电”现象。
2、电荷放电短暂
雷雨云所产生的闪电,与上面所说的弧光放电非常相似,只不过闪电是转瞬即逝,而电极之间的火花却可以长时间存在。因为在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可以人为地维持很久,而雷雨云中的电荷经放电后很难马上补充。
3、电荷聚集
当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电场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千伏特/厘米,局部区域可以高达1万伏特/厘米。
4、击穿大气层
这么强的电场,足以把云内外的大气层击穿,于是在云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云的不同部位之间以及不同云块之间激发出耀眼的闪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闪电。
三、闪电的基本特性
1、闪电结构
闪电是大气中脉冲式的放电现象。一次闪电由多次放电脉冲组成,这些脉冲之间的间歇时间都很短,只有百分之几秒。脉冲一个接着一个,后面的脉冲就沿着第一个脉冲的通道行进。
2、闪电频率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3、电荷流向
袭击地面的云地闪电为正闪电和负闪电,云中正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正闪电,云中负电荷对地的放电称为负闪电。正闪电时电流由云流向地面,负闪电时电流由地面流向云。在云地闪电中,绝大多数是负闪电。
四、闪电的基本类型
1、普通类型
最常见的闪电是线形闪电,它是一些非常明亮的白色、粉红色或淡蓝色的亮线,它很像地图上的一条分支很多的河流,又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一棵蜿蜒曲折、枝杈纵横的大树。
2、线状闪电
线状闪电与其它闪电不同的地方是它有特别大的电流强度,平均可以达到几万安培,在少数情况下可达20万安培。这么大的电流强度,可以毁坏和摇动大树,有时还能伤人。当它接触到建筑物的时候,常常造成“雷击”而引起火灾。线状闪电多数是云对地的放电。
3、片状闪电
片状闪电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闪电形状。它看起来好像是在云面上有一片闪光。这种闪电可能是云后面看不见的火花放电的回光,或者是云内闪电被云滴遮挡而造成的漫射光,也可能是出现在云上部的一种丛集的或闪烁状的独立放电现象。
4、球状闪电
球状闪电是闪电形态的一种,亦称之为球闪。十分罕见,像一团火球,有时像一朵发光的盛开着的“绣球”菊花。它约有人头那么大,偶尔也有直径几米甚至几十米的。球状闪电的行走路线,一般是从高空直接下降,接近地面时突然改向作水平移动;有的突然在地面出现,弯曲前进。
5、带状闪电
带状闪电是由连续数次的放电组成,在各次闪电之间,闪电路径因受风的影响而发生移动,使得各次单独闪电互相靠近,形成一条带状。带的宽度约为10米。这种闪电如果击中房屋,可以立即引起大面积燃烧。
6、联珠状闪电
联珠状闪电看起来好像一条在云幕上滑行或者穿出云层而投向地面的发光点的连线,也像闪光的珍珠项链。有人认为联珠状闪电似乎是从线状闪电到球状闪电的过渡形式。联珠状闪电往往紧跟在线状闪电之后接踵而至,几乎没有时间间隔。
7、火箭状闪电
火箭状闪电比其它各种闪电放电慢得多,它需要1~1.5秒钟时间才能放电完毕。可以用肉眼很容易地跟踪观测它的活动。
五、闪电的特殊类型
1、黑色闪电
由于大气中太阳光、云的电场和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微粒便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球状物。这种球状物不会发射能量,但可以长期存在,它没有亮光,不透明,所以只有白天才能观测到它。
2、超级闪电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3、海底闪电
海底也有闪电,这是前苏联科学家在日本海底发现的。灵敏的电场仪表明,海底放电的频率与大气中闪电的频率相同,电荷源实际上来自陆地上近海岸的空中,再经过岩石传导,一直深入到海底。
4、紫色闪电
近地面单个云系与大地产生闪电多为青紫色闪电很粗直插地面能量大破坏性强,在天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云系产生闪电多为亮白色或偏红色的光。其实,闪电是电弧放电,发出是白光,并包含大量紫外线,因而给人以紫色的感觉其中光的颜色只是一部分。
5、红色闪电
几十年来,只有飞行员才有幸能一睹红色精灵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自然现象。来自斯洛文尼亚塞扎纳的32岁摄影师Marko Korosec,历时数月追踪风暴,终于在意大利Vivaro的一块玉米地里,成功地抓拍到320千米之外的罕见的红色精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