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流电影,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电影的发展,意识流电影的贡献,意识流电影的意义,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一、什么是意识流电影
1、受意识流小说影响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
2、深度剖析人物心理
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厚的印象。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
二、意识流电影的发展
1、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在世界电影史上被最早视为“意识流电影”的是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
2、1962年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他们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又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
3、20世纪50年代末期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干将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撼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
三、意识流电影的贡献
1、推动全球电影艺术的发展
全球影坛上已经呈现了不少意识流电影,它们对全球电影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反应。本国电影界也有一些编导为了增加电影艺术的表示手腕,实验应用意识流伎俩摄影电影,如有名的影片《苦恼人的笑》、《小花》、《樱》和《天云山传奇》等,但它们还算不上是意识流电影。
2、意识流小说反应而生
意识流电影是受意识流小说反应而发生的一种奇特的影片式样。20百年20时代欧美作家将“意识流”应用于文学作品,50时代才进进电影作品之中。
四、意识流电影的意义
1、剖析深入
国外电影理论界围绕“意识流”题目历来有争辩,有两种看法。
(1)与心坎对白分开
一种看法认为,作为现代学说流派的“意识流”和作为表示伎俩的“心坎对白”应严格加以差别。
(2)就是心坎对白
另一种看法认为,“意识流”也就是“心坎对白”,它通过现实学说改建象样为现实学说艺术家所应用。实在,当今生界影坛上不少电影导演都是按照第二种看法往做的。
2、内容深远
意识流电影往往是打破了时间、时间、中央的界线,把时间、中央自由地扭结兴起,由于这些影片编导认为,当一匹夫着想题目时是没有时间、中央观念的,思想活动往往是没有条理性和规矩的,他们还认为,要“真实”地表示一匹夫的思想活动。
3、打破传统
但意识流电影的编导们认为,电影的特征是能够开辟微观全球,把肉眼看不见的工具,超出摄影机成为可见的。于是证据这个原理,他们更觉得电影应当表示人的内在的心理形状,除非反对戏剧性,反对内容化,摒弃“编戏的捏造因素”,性情“如实地表示”所要表示的事物。
五、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品
1、《野草莓》
该片是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被誉为开创了作者电影、主观电影、内省电影的先河。在一段幻想戏中,教授进入一幢旧宅,他必须证明自己得奖当之无愧,但他并没成功。在真实世界中,教授拿到荣誉学位后回家,平静地接受了曾经跟他发生矛盾的人和事。
2、《广岛之恋》
法国故事片。丽娃、冈田英次主演。影片中女主人公来到日本广岛拍摄一部关于和平题材的影片,影片用大量的“闪回”和画外音把过去和现在、经验和对经验的叙述交织起来,探讨了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
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发展,意识流小说的特点,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写作手法,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一一汇编总结。
一、什么是意识流小说
1、小说样式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
2、引进文学领域
后来,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
3、特点
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具有较大的浓缩性和凝聚力。概括起来可以说,唯主观、反理性是它总的特点。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4、意识流小说家没有共同组织
同多数现代主义流派不同,“意识流”小说作家没有共同的组织,也没有打出统一的旗号,但是他们有相似的哲学观点和艺术观点,有相近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而且互通声息、互相影响,所以仍可称为一个独特的小说流派。
5、主体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
目前,作为主体的意识流小说已经消失,但它的诸多技巧已经成了西方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意识流小说的发展
1、20世纪20年代起
意识流技巧(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在小说领域取得了十分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并未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这是因为运用意识流方法写作的作家并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也没有发表宣言,而是一些不同国家的作者。
2、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国的弗吉利亚·伍尔芙和美国的威廉·福克纳等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运用新的概念与方法创作小说。他们的作品着力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采用迥异于传统文学的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得到承认和广为流传,20世纪60年代以后,创作这类小说的作家越来越多,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种传统创作手法。
三、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
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
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四、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1、人物情节飘忽变换
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2、感觉印象
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3、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意识流作家较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幻、现实与回忆的相互交织,来回流动);类似蒙太奇的衔接技巧,语言形式的离奇的试验以及舍弃标点符号,等等。
五、意识流小说的主要写作手法
1、作家分析心理化
心理小说家常以叙述人的身份对人物心理作剖析,这些心理现象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作家把他对人物心灵的认识和理解讲述给读者,形成作家分析心理化。小说描写作家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想错了”“她不知道”等。。
2、以人系事,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
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朴实,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如于连性格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的性格特征和气质特点都通过心理描写刻画得淋漓尽致。
3、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
19世纪心理小说依然存在一个情节框架,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不具独立性。情节触动、引发了心理描写,并把心理描写串连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述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独立存在的意识流描写。
4、情节心理化
心理小说中的人物经历和心理描述互为层次,有机结合。情节好似引河,心理描写好似水流,它盈满河道,充畅情节,构成了以心理描述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引发式、插入式和夹叙式。引发式是以一个很小的事件为引子,以此引出大量的心理描述。
什么是意识流文学,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文学的起源,意识流文学的理论主张,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沿革,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一一汇编总结。
一、什么是意识流文学
1、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识,更包括无意识、梦幻意识和语言前意识。“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
2、意识内容不断变化
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的概念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
3、现代文学重要分支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二、意识流文学的起源
1、意识流文学的传播
“意识流”这一概念进入中国语境经由两条路线。
(1)西方到日本再到中国
一条由西方先“流”到日本,再由日本“流”到中国
(2)西方直接到中国
另一条则由西方直接“流”到中国。在时间上,前者稍早于后者。因此,我们在考察意识流进入中国之前,首先应当检查意识流是如何进入日本文化语境的。
2、20世纪兴起于西方
20世纪初兴起于西方、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小说类作品。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识流的方法进行的。
3、20世纪初
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绵延论”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他的关于“心理时间”与“空间时间”的区分、关于直觉的重要性以及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结构和梦与艺术关系的理论,都对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有过重大影响。
三、意识流文学的理论主张
1、主观感受真实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2、理论提出者
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提出的,后来艾略特的“非人格化”理论也表达了类似的主张。 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乔伊斯就把消灭了作者人格的戏剧看作最高的美学形式,并力图在小说中达到这一目标。
3、艺术作品与外界事物无关
乔伊斯认为作品是与外界事物绝缘的独立自足的有机结构,作为现成的艺术品,它不仅与社会、历史无关,甚至与作者本人也无关。因为社会历史因素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是创作的素材,它们进入作品以后就被“艺术化”、“形式化”了,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四、意识流文学的发展沿革
1、威廉·詹姆士
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美等国文坛上,—批作家不约而同地将创作视角由面向客观世界转向人内心的主观世界,并采用悖逆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常人视线不及的精神领域。
2、柏格森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
3、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4、埃杜阿·杜雅尔丹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5、马赛尔·普鲁斯特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其代表作七卷本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艺术观,是“单纯型”意识流文学的范本。这部作品为意识流文学打下了发展的基础。
6、维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1919年,伍尔芙发表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
五、意识流文学的艺术技巧
1、内心独白
(1)直接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
(2)间接内心独白
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2、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3、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4、时间和空间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
5、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
六、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
1、普鲁斯特
(1)作家简介
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出身于法国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普鲁斯特自幼患有哮喘病,1906年后只能闭门写作。其成名作《寻找失去的时间》(传统译法《追忆逝水年华》)就以回忆的方式把早年的生活阅历加以追叙和分析。
(2)代表作品
《寻找失去的时间》这部小说长达三千余页,约二百万字,共分七部分。在小说中,主人公以第一人称方式追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涉及自己家亲友、法国贵族阶级和新兴资产者、艺术家等一大批人以及许多人的恋爱史。全书并没有贯串始终的故事情节,与传统的心理小说截然不同。
2、乔伊斯
(1)作者简介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大学毕业后到巴黎、苏黎世等地过流亡生涯。1920年-1939年期间定居法国。其早期的作品《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仍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而出版于1922年的《尤利西斯》则成为英语意识流文学的奠基之作。
(2)代表作
乔伊斯的另外一部作品《芬尼根的苏醒》则将意识流小说的风格推向极致。全书用65种语言组合写成,极其晦涩难懂。
3、弗吉尼亚·伍尔芙
(1)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是意识流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女性。她是英国著名学者莱斯利·斯蒂芬爵士的女儿
(2)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品包括《达洛维夫人》、《海浪》和《到灯塔去》。 伍尔芙与其他男性意识流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小说往往富有诗意,在语言上更像诗体散文,富有唯美主义的情调。
4、威廉·福克纳
(1)作者简介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美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他出身于美国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在所有意识流作家中,福克纳以描写错乱意识著称。
(2)代表作品
他的著名代表作是一系列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小说,包括15个长篇和几十个短篇。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最优秀的意识流作品。
5、刘以鬯
(1)作家简介
刘以鬯(1918-)是香港作家及文学家,亦是当时“南来文人”中留守香港发展文学事业的重要一员。
(2)代表作品
其代表作《酒徒》常被称作华文文学中“首部意识流小说”。
6、王蒙
(1)作家简介
王蒙(1931年—)内地作家,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2)代表作品
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
7、莫言
(1)作家简介
莫言(1955年-)内地作家,是当今中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人物。
(2)代表作品
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球状闪电》《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将意识流的技巧运用推向了一个高峰。
(3)里程碑之作
其中《红高粱》是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小说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莫言称福克纳为导师,他的意识流技巧也与福克纳相似,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例如慢镜头描写、多视角叙事、意象比喻等。
什么是意识流写法,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写法的常见技法,意识流小说的写法技巧,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一一汇编总结。
一、意识流写法的常见技法
1、内心独白
(1)直接内心独白
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的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乔伊斯《尤利西斯》中就有大量独白。其特点是在独白中完全看不到作者的行迹,纯粹是小说中人物自己的真实意识流露。
(2)间接内心独白
此外,还有一种“间接内心独白”,虽然也是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这种内心独白所展现的意识活动通常属于较浅的层次,比较连贯和合乎逻辑,语言形式也比“直接内心独白”正常。
2、内心分析
所谓“内心分析”,是指小说中的叙事人或人物很理智的对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进行分析追索,并且是在并无旁人倾听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与“内心独白”的区别在于它以理性为指引作出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推理或说明,而非任意识自然流动。
3、自由联想
人物的意识流表现不出任何规律和次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一种事物上作短暂逗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一连串的印象和感触。
4、蒙太奇
蒙太奇是电影中用来表现事物多重性的一系列手法,如“多视角”、“慢镜头”、“特写镜头”、“闪回”等等。意识流小说家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表现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经常采用这类手法。对这一手法采用最多的意识流作家包括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威廉·福克纳。
5、诗化和音乐化
意识流小说家为了加强象征性的效果,有时采用诗歌和音乐的手段。他们广泛运用意象比喻、乐章结构、节奏韵律、标点符号甚至离奇的拼写方式来暗示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感受、印象、精神状态或作品寓意。伍尔芙的《海浪》的语言就和意象派诗歌非常相似。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第十一章“海妖”则运用了巴赫赋格曲的结构。
二、意识流小说的写法技巧
1、以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顺时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拧在一起组成主观心理时间,随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结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述方式有倒时序、循环时序、颠倒时序、闪回时序和预见时序。
2、意识流描写
意识流小说注重表现人物意识活动本身,作家退出小说,着力描写人物心理的种种感受,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描写的特点具有动态性、无逻辑性、非理性。描写层次分为意识层和潜意识层。描写的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迁移、意识流语言。
3、以心系人,以心系事
意识流小说以表现人物的心灵活动为主,化解人物心中郁积的种种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体貌特征,淡化情节以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在心灵宇宙范围内写成一曲曲心灵史诗。
什么是意识流动画,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动画的代表作品,意识流动画来自意识流电影,典型的意识流动画就是押井守拍的那些,《福星小子》《天使之卵》最著名的动画意识流段落应该是《王立宇宙军》结尾和《攻壳机动队》中间插入歌的部分。
一、什么是意识流动画
1、来源
意识流动画来自意识流电影,典型的意识流动画就是押井守拍的那些,《福星小子》《天使之卵》什么的。最著名的动画意识流段落应该是《王立宇宙军》结尾和《攻壳机动队》中间插入歌的部分。
2、表现主义
至于表现主义电影,这个派别早没了吧,只是影响波及到现在而已。要是以真人影像为基准,大部分动画其实都是表现主义的。
3、作画技巧
动画和电影关注的东西不太一样,有些东西是独有的。电影最重要的技法是镜头语言,而动画在此基础上还涉及到作画技法的问题,完全相同的镜头,只因为作画技法的不同就形成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二、意识流动画的代表作品
1、《新世纪福音战士》
由庵野秀明监督指导的这部动画,是运用意识流的动画里最最经典杰出的一部了。其也是与其他意识流类动画所截然相反的受欢迎。以至于时隔那么多年之后,《EVA》又迎来了新剧场版。其实把它归类为意识流动画,也并不完全妥帖,但其动画里所运用的大量意识流手法,还是放入意识流之列。
2、《魂狩/ Soul Taker》
由新房昭之所监督的这部动画,因了其运用大量的意识流手法,在当时是颇受争议实验性动画。[魂狩]从单个静止画面的着色构图出发,连贯成动画,营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虽然超过剧情的要求,不过在一部动画片里看到不同于CG技术的视觉效果,反而有如观赏后现代艺术画。
3、《柯赛特的肖像》
这部动画同样由新房昭之监督,是一部充满歌特风的意识流动画。故事讲述的是在“香兰堂”古董店打工的美术院学生仓桥永莉迷恋上“受诅咒的器皿”里的少女柯赛特与其发生的事情。其流畅的意识流转换,再加上歌特的华丽,使得整部动画恐怖却有一种美感。
4、《Lain / 玲音》
由中村隆太郎监督,小中千昭脚本,安倍吉俊台本的《Lain》也是实验性质的意识流动画,颇为经典。故事主要讲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讲述岩仓玲音——一个网络里的“神,生存于网上,有控制网络的能力,最后认识到现实终归是现实,虚拟终归是虚拟,最后终于退出网络。
5、《毕加索与公牛》
1988年由中国导演金石摄制的实验短片。影片用动画形式描写毕加索绘制公牛的过程。毕加索是20世纪的艺术大师,1973年去世,他的名字已成为现代艺术的同义语。
6、《猫汤》
由佐藤竜雄监督的这部动画,私自认为并不能完全称为意识流动画,但还是提出来仅供参考意。这是一部仅仅34分钟,根据日本连载漫画 "Nekojiru Udon" 改编的动画电影。片中无任何剧情对白,具显超现实主义。本片讲述猫姊弟原本受妈妈所托到街市买豆腐, 但他们却辗转踏上为姊姊寻找另一半灵魂的旅程。
什么是意识流结构,什么是意识流,什么是意识流结构法,意识流结构法在小说中的体现,意识流结构法在散文中的体现,意识流结构法在电影中的体现,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一一汇编总结。
一、什么是意识流结构法
意识流式结构法是一种可用于小说、散文、电影剧作的谋篇技巧。
二、意识流结构法在小说中的体现
1、小说谋篇技巧
“意识流”,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土的论文《沦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后来又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加以发挥。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2、非理性无逻辑
此后,我们说起的时候,就把它叫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吧。他认为,除理性的意识之流外,更重要和主要的是存在着非理性的和无逻辑的意识之流。
3、资金发展
詹姆士的这种理论加上弗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仑和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等促进了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着重描写人的意识活动,发掘内心世界,注重表现潜意识。
4、表现手法
在具体表观手法上,完全打破传统文学的时间顺序写法,采取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颠倒或互相渗透的写法;打破传统文学单线条平面结构,形成立体的多线交错结构,使用内心独白、旁白、自由联想等手法,使复杂的立体结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5、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力
它丰富了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增加了作品的逼真性、立体感。小说“意识流式结构法”又称“情绪型结构法”、“心态结构法”等,其特点以人物的自我心灵为瑞点,情绪向四围放射。人物内心的回忆、联想、闪念、梦境、幻觉、隐秘、独白等,均可逾越时空、任意组合。
三、意识流结构法在散文中的体现
散文谋篇技巧,原理和手法与小说相似,分两种。
1、辐射式
以某一点为坐标,思想向外辐射,最后又归于那一点。如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吴尔芙的《果园里》。
2、连锁式
作者的思绪不是辐射式展开,而是环环相扣地向前流动。如王友琴的《未明湖,你听我说》。
四、意识流结构法在电影中的体现
1、心理结构法
电影剧本谋篇技巧之一,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为线索来结构人物关系和情节的一种组织方式。
2、剧情画面跳跃
它不拘守戏剧式结构那种从头至尾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不要求所有的人物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冲突、中心事件,每场戏都为了推动和解决这个中心冲突而设计,而是主人公想到哪里,剧情、画面和画外音也就跟着表现到哪里。
3、复杂巧妙组合
因此,在时空顺序上会有大幅度跳跃、颠倒,将现在、过去、将来、梦幻等不同时空复杂巧妙地组合起来。如《牧马人》即是以许灵均的内心独白来穿织全片的。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的名词起源,意识流的心理学观点,意识流的表象,意识流的相关争议,意识流的代表作家,意识流的代表文学作品,中国的意识流文学高潮,意识流的应用,小编在这里为大家一一汇编总结。
一、什么是意识流
1、意识的流动性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2、意识流文学
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二、意识流的名词起源
1、创造者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2、思维的不间断性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并被他们借用、借鉴。
三、意识流的心理学观点
1、继承意识流观点
反省心理学继承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的“意识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完整的四大意识流学说,对意识流做出了详细的定义和分类,意识流指“来自外界或内部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
2、内容不同的分类
根据意识流内容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信息意识流、情绪意识流、欲望(意志)意识流;根据意识流的来源和形式的不同,把意识流分为内吸流、内闯流、外吸流、外闯流四大意识流。
3、重要意义
掌握意识流方面的知识无论对心理调控、心理潜能开发或是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等都有重要意义。
四、意识流的表象
1、容易引起误解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像“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
2、理论依据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
3、描述心理过程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
4、展示内心世界
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
五、意识流的相关争议
1、表现对象
首先,在表现对象方面,意识流文学脱离传统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现实生活,描写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规范,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
2、内容与形式
其次,意识流文学不按照客观现实时空顺序或事件发展过程结构作品,而根据意识活动的逻辑、按照意识的流程安排小说的段落篇幅的先后次序,从而使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识渗透于作品的各个画面中,起到了内在关联作品结构的作用。
3、文体分类
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
六、意识流的代表作家
1、埃杜阿·杜雅尔丹(1861~1949)
19世纪末,法国作家埃杜阿·杜雅尔丹发表了小说《被砍倒的月桂树》。该作因始终运用“内心独白”艺术手法,被后人视为意识流文学的先声。进入20世纪后,意识流文学家们将意识流创作方法加以完备化并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后,意识流文学进入兴盛时期。
2、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
意识流文学的奠基者是马塞尔·普鲁斯特。他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中 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3、维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
英国小说家、批评家维吉尼亚·伍尔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意识流小说的奠基者。她在对一些意识流小说家的创作进行总结、借鉴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意识流文学的表现手法,并对它进行理论阐发。
4、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
20世纪爱尔兰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是意识流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于都柏林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生后家境渐衰。他很早就立志献身文学事业,力图通过创作实理其纯客观表现人内在真实的美学理想。
5、威廉·福克纳(1897~1962)
美国大作家威廉·福克纳是意识流文学的又一杰出代表。福克纳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个贵族庄园主世家。1926年在舍伍德·安德森的指导和帮助下发表第一部小说《士兵的报酬》。
6、乔伊斯·卡洛尔·欧茨(1938~ )
美国当代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意识流小说在美国的又一代表人物。欧茨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布法罗市郊洛克波特的工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她得到一笔奖金,进入锡拉丘兹大学学习文学,后又进入威斯康星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七、意识流的代表文学作品
1、《追忆似水年华》
(1)作者
马塞尔·普鲁斯特 法国
(2)概述
《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之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于1913年问世,最后一部《重现的时光》(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2、《尤利西斯》
(1)作者
詹姆斯·乔伊斯 英国
(2)概述
《尤利西斯》(1922)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巅峰之作”,也是20世纪现代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三人一天的经历和各个器官的感受,描绘了都柏林的社会生活全景。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3、《喧哗与骚动》
(1)作者
威廉·福克纳 美国
(2)概述
《喧哗与骚动》(1929),它和《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并称为意识流小说的三大杰作。小说采用多角度的叙述手法讲述三兄弟与他们的姐妹凯蒂母女有关的故事,深入人物的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病态心理。
4、《墙上的斑点》
(1)作者
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
(2)概述
《墙上的斑点》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她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潮部分等等。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最后发现那黑点其实是蜗牛。
八、中国的意识流文学高潮
意识流文学在中国的出现有过两次高潮,一是五四期间,一是八十年代。
1、五四期间
(1)1918年
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弗洛伊德的著作在当时已经进入中国,并且对中国作家产生很大的影响。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最早引介弗洛伊德学说的人物。而《苦闷的象征》正是由鲁迅翻译。
(2)1922年11月
茅盾在《小说月报》第13卷11号上撰短文介绍詹姆斯·乔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同年,正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徐志摩在自己的诗作《康桥西野暮色》的序中赞誉《尤利西斯》。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开始接触西方意识流文学。
(3)1923年
林如稷在《浅草》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将过去》,被视为最早运用西方意识流技巧的中国小说。
(4)1927年
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郑振铎撰写的《文学大纲》,第一次提到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普鲁斯特。
(5)1929年
赵景深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一文,指出了乔伊斯的小说与精神分析学的关系,还对伍尔芙的意识流文论《班纳特先生与布朗夫人》作出了解读,这是国内第一次评论意识流小说。
(6)1932年
叶公超在《新月》杂志发表了伍尔夫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中文译本,这是国内第一次翻译意识流小说。同年,叶公超的学生废名发表的《桥》,具有明显普鲁斯特和伍尔夫的意识流风格。
2、八十年代
(1)1963年
香港作家刘以鬯发表的长篇小说《酒徒》被视为华文文学第一部意识流长篇小说。同样是在60年代,台湾作家白先勇由于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开始尝试意识流小说,包括《香港——一九六0》《游园惊梦》等。
(2)1979年2月
茹志鹃(王安忆母亲)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新中国第一篇意识流风格小说。随后王蒙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
(3)1981年
高行健发表《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对西方意识流技巧进行了探讨。同一时期北岛《波动》,李陀《自由落体》《七奶奶》、谭力《一个星期六的晚上》等意识流小说引起广泛讨论。
(4)从1985年开始
莫言的出现,将中国意识流文学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相继发表了《枯河》《球状闪电》《爆炸》《红高粱》《欢乐》《红蝗》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意识流风格的小说,引起文坛轰动。其中《红高粱》成为了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
(5)80年代之后
意识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技巧,出现在很多作家的作品里,例如王小波、余华、张炜等等。
九、意识流的应用
1、设计
意识流设计的本质是意识流写作手法的视觉应用,主题较为隐晦,表现手法相对抽象。因此,意识流设计更适用于商业广告的创意设计。事实上,很多的广告招贴海报设计都可以发现意识流的影子,这是设计师对意识流设计的无意识运用。
2、动画
《新世纪福音战士》由庵野秀明监督指导的这部动画,是运用意识流的动画里最最经典杰出的一部了。其也是与其他意识流类动画所截然相反的受欢迎。其动画里所运用的大量意识流手法,还是放入意识流之列。
3、电竞
电竞游戏中远不能如真实中情况复杂多变,相对少的变量下,微操作就成了大部分游戏者提高战力的必修课,然而以对大局掌控与时机掌握等策略取胜仍是战略游戏的最高追求,所以在游戏中以此类策略为长的风格就称为意识流,其实真正含义应该为电子竞技战略意识流。
4、电影
意识流电影指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电影。意识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处,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厚的印象。时间空间跳跃多变,大大扩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题。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