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01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84次
中国十大镇国,包括十大镇国之宝、十大镇国神器、十大镇国玉器等,问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汇编!
一、后母戊鼎
1、简介
(1)、中文名
商后母戊鼎。
(2)、馆藏地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
(3)、所属年代
商朝。
(4)、类别
青铜器。
(5)、出土地点
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6)、出土年代
1939年。
2、文物特征
(1)、外形尺寸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
(2)、特征
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
3、出土环境
商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武官村位于安阳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宫殿宗庙区和王陵区之间,属于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武官村区域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
二、四羊方尊
1、简介
(1)、中文名
四羊方尊。
(2)、馆藏地点
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3)、所属年代
商。
(4)、所属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5)、所属地区
北京。
2、文物特征
(1)、外形尺寸
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58.3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
(2)、巧妙之处
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附于圈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
三、清明上河图
1、简介
(1)、中文名
清明上河图。
(2)、外文名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3)、年代
北宋。
(4)、作者
张择端。
(5)、描绘地点
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
(6)、地位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7)、馆藏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杭州宋城电子版。
(8)、规格
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2、文物鉴赏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3、画卷内容
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4、版本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四、越王勾践剑
1、简介
(1)、中文名称
春秋越王勾践剑。
(2)、出土地点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
(3)、馆藏地点
湖北省博物馆。
(4)、所属年代
春秋晚期。
(5)、类别
青铜器。
2、文物特征
春秋越王勾践剑,属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 4.6厘米,剑首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间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圆,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镶有蓝色玻璃,背面镶有绿松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从刃锋利,前锋曲弧内凹。茎上两道凸箍,圆首饰同心圆纹。
3、文物价值
春秋末期,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其中春秋越王勾践剑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
4、出土环境
1965年12月,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1号墓墓主人的内棺尸首骨架的左侧的漆木剑鞘内。
五、曾侯乙编钟
1、简介
(1)、中文名称
战国曾侯乙编钟。
(2)、出土地点
湖北随县(今随州)。
(3)、馆藏地点
湖北省博物馆。
(4)、所属年代
战国出土年代1978年。
(5)、类别
青铜乐器。
2、文物历史
曾侯乙编钟的甬钟正面、钲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终”错金铭文,表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镈钟上的31字铭文记载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后,于在位第56年(前433年)特制镈钟用作祭祀。这为编钟铸造和该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据。
3、文物特征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
4、出土环境
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进行曾侯乙墓发掘期间,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填土清除完,把墓葬打开时,地面水与地下水都混在一起,看到的几乎是一个200平方米的大游泳池。考古队长谭维四决定慢慢将墓中的水抽完,随着水面的下降仔细观察水中的遗存,有一天看到黑乎乎的一根木柱浮出水面,接着是3层横梁一样的柱子,梁下悬挂着一件件古钟,这便是曾侯乙编钟。
六、东汉铜奔马
1、简介
(1)、中文名
东汉铜奔马。
(2)、别名
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踏飞隼 等。
(3)、出土时间
1969年10月。
(4)、出土地点
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
(5)、类别
青铜器。
(6)、馆藏地点
甘肃省博物馆。
(7)、年代
东汉。
(8)、级别
国宝级文物。
2、文物特征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3、出土环境
雷台位于甘肃武威城区北关中路,占地面积12.4万平方米,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雷台为前凉(301年~375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资治通鉴》中记载:为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始筑“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现雷台保存基本完好,长106米、宽60米、高8.5米。台上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雷祖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
4、文物鉴赏
关于此马的名称,历来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东汉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七、金缕玉衣
1、简介
(1)、中文名
金缕玉衣。
(2)、外文名
jade clothes sewn with gold wire。
(3)、别名
金缕玉匣,玉柙。
(4)、时代
汉代。
(5)、使用等级
皇帝和高级贵族。
(6)、结构
金丝、玉片。
(7)、馆藏地点
河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商丘博物馆、徐州博物馆、临沂市博物馆。
(8)、出土地点
河南、江苏、河北、安徽、山东。
2、概述
(1)、山岳精英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金丝缕玉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的。
(3)、缀玉人形
图片所示是刘胜的那件玉衣,由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六个部分组成,全部由玉片拼成,并用金丝加以编缀。玉衣内头部有玉眼盖、鼻塞,下腹部有生殖器罩盒和肛门塞。周缘以红色织物锁边,裤筒处裹以铁条锁边,使其加固成型。脸盖上刻划眼、鼻、嘴形,胸背部宽阔,臀腹部鼓突,完全似人之体型。
(4)、耗费无算
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着实令人惊叹,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
3、考古发掘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八、镶金兽首玛瑙杯
1、简介
(1)、中文名
唐兽首玛瑙杯。
(2)、类别
玉器。
(3)、年代
唐代(公元618-907年)。
(4)、级别
国宝级文物。
(5)、出土时间
1970年10月。
(6)、馆藏地点
陕西历史博物馆。
(7)、出土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
(8)、材质
红色缠丝玛瑙。
2、文物特征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3、出土环境
何家村本来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子,但是在1970年城市扩建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唐朝的无主宝藏,因此而闻名全国,这里出土的窖藏出在三个罐子里,包含了一千多件文物,其中既有唐朝的也有唐朝以前的,既有金银器、玉器还有许多国内外的钱币。
4、创作技巧
唐兽首玛瑙杯做工精湛,选用极为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光鲜润泽。工匠又巧妙利用材料的自然纹理与形状进行雕刻,依色取巧,随形变化。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
5、文物价值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唐兽首玛瑙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很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
九、鎏金無马衔杯纹银壶
1、简介
(1)、中文名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
(2)、馆藏地点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3)、所属年代
唐。
(4)、出土地点
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窑藏。
(5)、通高
18.5厘米。
2、设计工艺
整个壶的造型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制成,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筒状小口,壶盖帽为锤揲成型的覆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和提梁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在壶身两侧模压出两匹相互对应,奋手鼓尾,衔杯匐拜的舞马形象。银壶通体抛光,舞马、壶盖、弓形提梁和同心结处均鎏金。这件银壶巧妙的借鉴契丹族皮囊壶制作而成。
3、文物研究
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是国宝级文物,是唐代中原汉族与北方契丹族文化交流的物证。
4、出土过程
1970年10月5日,陕西省文化组办公室下属的一个收容所挖地基,挖出了一个陶瓮,还有一个银罐。
十、春秋莲鹤方壶
1、简介
(1)、中文名
春秋莲鹤方壶。
(2)、外文名
Lotus and crane rectangular hu。
(3)、出土时间
1923年。
(4)、出土地
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
(5)、馆藏点
北京故宫,河南博物院。
(6)、所处时期
春秋时期。
(7)、文物级别
国家一级文物。
2、文物特征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只是在高度上有细微的差别,故宫藏高125.7厘米,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两件方壶的重量相同,均为64.28公斤,口为方形,长30.5厘米,宽54厘米。壶身为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竖立。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兽角弯曲,肩生双翼,长尾上卷。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身作鳞纹,头转向外侧,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卷尾兽和壶体上装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互相呼应。
3、文物鉴赏
从制作工艺上看,莲鹤方壶的铸造采用了圆雕、浅浮雕、细刻、焊接等多种技法,工艺精湛,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整体风貌,与商周时期的厚重庄严的青铜器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典范之作。
4、文物地位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国宝莲鹤方壶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眼睛最美丽的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 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明星...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