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5 / 作者:问答网整理 / 阅读:186次
鱼类世界之最、鱼类的世界吉尼斯纪录是哪些呢?问答网为大家盘点!
一、最耐寒的鱼
鳕鱼。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鳕鱼。
2、拉丁学名
Gadus。
3、别称
鳘鱼。
4、界
动物界。
5、属
鳕属Gadus。
6、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7、分布区域
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8、英文名
cod。
9、食性
食肉。
10、目
鳕形目Gadiformes。
11、亚目
鳕亚目Gadoidei。
12、科
鳕科Gadidae。
13、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14、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15、亚纲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16、原产地
北欧至加拿大、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
17、体长
36cm。
三、外形特征
1、外形
鳕鱼体延长,稍侧扁,头大,口大,上颌略长于下颌,尾部向后渐细一般长25~40厘米,体重300~750克。颈部的触须须长等于或略长于眼径。两颌及犁骨均具绒毛状牙。
2、特征
体被细小圆鳞易脱落,侧线明显、背鳍3个,臀鳍2个,各鳍均无硬棘,完全由鳍条组成。体色多样,从淡绿或淡灰到褐色或淡黑,也可为暗淡红色到鲜红色;头、背及体侧为灰褐色,并具不规则深褐色斑纹,腹面为灰白色。
四、品种分类
1、综述
鳕科下设鳕属,鳕属里的三种鱼: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格陵兰鳕鱼(Gadus ogac)和太平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才称得上传统意义上纯正的鳕鱼。
2、大西洋鳕鱼
(1)、生活区域
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是一种冷水鱼,最大可以长到近两米长,一两百斤重。鳕鱼肉质细嫩,肉味清淡,体型大,产量大——有说法在鳕鱼鱼汛的时候,人们可以踩着它们的背在海面行走。从维京时代开始,北欧的渔夫们就开始成规模的捕捞大西洋鳕鱼。
(2)、鳕鱼角Cod Cape
美国马萨诸塞州有个半岛叫鳕鱼角Cod Cape,就是早年间鳕鱼商人命名的,而著名的波士顿茶党中,也有“鳕鱼新贵”的身影。
(3)、成为快餐
19世纪中叶,炸鳕鱼配薯条成了英国工人阶级钟爱的快餐食品。到了20世纪,捕捞技术也越来越先进,鳕鱼数量急剧减少。包括英国在内的邻国渔民已经把捕鳕船开到了当时经济严重依赖捕鳕业的冰岛。
(4)、保护渔民利益
为了保护本国渔民利益,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冰岛政府连续修改法律扩展自己的管辖海域。英国和冰岛一场鳕鱼争夺战打了二十多年,最终在北约的调停下,英国接受了冰岛主张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概念。
(5)、渔获量下降
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从1970年开始,全球大西洋鳕鱼的渔获量已经下降了70%。鳕鱼摇身变成了濒危鱼种。后来一度被人们认为很悲观的大西洋鳕鱼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年捕捞量在80万吨左右。
(6)、国内
中国海域并没有大西洋鳕鱼,而俄罗斯等鳕鱼捕捞大国纷纷将渔捕获在运至中国港口,凭借着中国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将中国再加工的鳕鱼产品得以行销世界,中国成为是欧洲市场最大的大西洋鳕鱼产品供应商。
3、太平洋鳕鱼
个头普遍比大西洋鳕鱼小,但外形看上去跟大西洋鳕鱼没什么差别,口感难分伯仲,由于太平洋沿岸国家没有欧洲那样的鳕鱼情结,所以它一直比较默默无闻。中国的黄渤海也是太平洋鳕鱼的产地,然而沿海居民对它鲜有重视。
4、格陵兰鳕鱼
生长在格陵兰岛海岸线周围的海域中。由于产量很少,在市场上鲜有露面。
五、环境习性
1、生活环境
冷水性底栖鱼类,以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夏、秋季栖息于黄海冷水区,冬季回游于水深50~80m的沿海泥底区越冬。鳕鱼大部分生活在太平洋、大西洋北方水温0℃~16℃的寒冷海里。
2、生活习性
(1)、食性
鳕鱼以其他鱼类及无脊椎动物为食,吃得多,长得也快,10年左右能长到1米大;食量大,是贪食的洄游鱼类。
(2)、集群性生活
因集群性生活,捕捉很容易,自古就是相当有名的食用鱼。
(3)、繁殖力强
体长1米左右的雌鱼,一次可产300万~400万粒卵之多。黄海生殖期1~2月,怀卵量34万~83万粒,沉性卵,径0.98~1.05mm。
3、最耐寒的鱼
南极的鳕鱼是世界上最不怕冷的鱼。这种鱼的血液中含有糖肌,功效和汽车的防冻剂相似,使它能够在南极寒冷的冰水中冻而不僵。
六、分布与种群现状
1、分布范围
(1)、区域
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两侧的一般栖于近底层,由近岸带到深海区。原产于从北欧至加拿大及美国东部的北大西洋寒冷水域。世界上鳕鱼主要出产国是加拿大、冰岛、挪威及俄罗斯,日本产地主要在北海道。
(2)、国内
中国主要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黄海北部、山东高角东南偏东和海洋岛南部及东南海区有主要的渔场。
2、种群现状
(1)、WWF
国际著名的环保组织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简称WWF)表示,如果各国政府不控制捕捞,鳕鱼将在15年灭绝。到2002年,世界年度鳕鱼捕捞量由1970年的3100万吨下降到了89万吨 。
(2)、捕捞量
在北极的巴伦支海,每年鳕鱼捕捞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巴伦支海鳕鱼》的报告中指出,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捕捞份额比科学家认为这里实际能承受的捕捞数量多出了10万吨,另外还有10万吨鱼类被非法捕捞。
(3)、捕渔业
报告呼吁共同管理巴伦支海捕渔业的俄罗斯和挪威两国制定更严格的鳕鱼配额,并联合控制该海域所有的捕捞活动。
(4)、捕鱼政策
2003年12月19日,欧盟渔业部长们在布鲁塞尔就欧洲各国2004年的捕鱼量以及有限制的出海天数达成一致。由此英国的渔民的拖网渔船每个月有两周时间只能停靠在港口。不过,可以有更多渔船捕捞除鳕鱼之外的其它鱼类,例如黑线鳕。
一、最贵的鱼
金枪鱼。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金枪鱼。
2、拉丁学名
Thunnus thynnus(Linnaeus)。
3、别称
鲔鱼、吞拿鱼。
4、界
动物界。
5、属
金枪鱼属。
6、纲
硬骨鱼纲。
7、外形
纺锤形、鱼雷体形。
8、目
鲈形目。
9、亚目
金枪鱼亚目。
10、科
金枪鱼科。
11、门
脊索动物门。
12、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3、英文名
tuna。
三、形态特征
1、体形
体形较长,粗壮而圆,呈流线形,向后渐细尖而尾基细长,尾鳍为叉状或新月形。尾柄两侧有明显的稜脊,背、臀鳍后方各有一行小鳍。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
2、外形
金枪鱼的形状也很奇特,它的整个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另外,金枪鱼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它在大海里能够很快地向前冲刺。
3、特征
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肩部有由渐渐扩大的鳞片组成了胸甲,背侧较暗,腹侧银白,通常有彩虹色的光芒和条纹。另一特征是肚皮下有发达的血管网,可以作为一种长途慢速游泳的体温调节装置。
4、蓝鳍金枪鱼
最巨大而稀少的金枪鱼是蓝鳍金枪鱼,又称黑金枪鱼,最大可长到约4.3米,800千克重。
5、从商业观点看最重要的金枪鱼种类有
(1)、鲣(Katsuwonus pelamis或Euthynnus pelamis)世界性分布鱼类,腹部具纵条纹,体长约90厘米,重约23千克。
(2)、蓝鳍金枪鱼(T. thynnus)具黄色小鳍及银白色斑或带,是珍贵的游钓种类。
(3)、马苏金枪鱼(T. maccoyii)下侧与腹面银白色,上面有无色点排列的无色横切线。 第一背鳍是黄色或蓝色的; 臀鳍与离鳍是暗黄色,边缘黑色。
(4)、长鳍金枪鱼(T. alalunga)世界性鱼类,体重约达36千克,体侧具蓝色闪光条纹。
(5)、黄鳍金枪鱼(T. albacares)是珍贵的食用鱼和游钓鱼,世界性分布,重约达182千克,特别是鳍黄色,体侧具金黄色长条纹。
(6)、大眼金枪鱼(T. obesus),体粗壮,眼大,世界性分布,长约2米,重136千克。
四、分布范围
1、区域
金枪鱼类属鲈形目鲭科又叫鲔鱼,华人世界又称为“吞拿(鱼)”。是大洋暖水性洄游鱼类,主要分布于低中纬度海区,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都有广泛的分布。我国东海、南海也有分布。
2、相似品种
同金枪鱼最相似的是鲣属鱼类,最简单的区分方法是鲣属腹部有4-6条黑色纵带,其它相近鱼种如舵鲣、狐鲣等有暗色纵带等。而金枪鱼类,鱼体无任何黑斑,或深色纵纹。金枪鱼腹鳍明显比舵鲣、狐鲣的长。
3、海域
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金枪鱼栖息在100-400米水深的海域,幼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以及鲣鱼都栖息在海洋的表层水域,一般不超过50米水深,而成体的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栖息水层比较深,大眼金枪鱼的栖息水层深于黄鳍金枪鱼。
4、产卵期
它的产卵期很长,产卵海域甚广,使得全年都有金枪鱼在各海域中产卵,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全世界的食家才得以享受它得鲜美滋味。
五、习性特征
1、体形
金枪鱼体呈纺锤形,具有鱼雷体形,其横断面略呈圆形。强劲的肌肉及新月形尾鳍,鳞已退化为小圆鳞,适于快速游泳,一般时速为每小时30-50千米,最高速可达每小时160千米,比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还要快。
2、撞击式呼吸
金枪鱼若停止游泳就会窒息,原因是金枪鱼游泳时总是开着口,使水流经过鳃部而吸氧呼吸,所以在一生中它只能不停地持续高速游泳,即使在夜间也不休息,只是减缓了游速,降低了代谢(这种张口使水流直接经过鳃部吸氧呼吸的呼吸方式叫撞击式呼吸,金枪鱼属于撞击式呼吸)。
3、腹部颜色
金枪鱼腹部的颜色比背部的要浅,这样,从海里面向上看它的时候,它浅谈的体色跟海面的颜色差不多;金枪鱼的旅行范围可以远达数千公里,能作跨洋环游,被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根据科学家研究,金枪鱼是唯一能够长距离快速游泳的大型鱼类,实验显示,金枪鱼每天游程可以达到230千米。
4、习性
金枪鱼的习性十分有趣,它是游动速度最快的海洋动物之一,只有极为凶残的鲨鱼和大海豚方能与它匹敌。金枪鱼全速游动时,速度每小时可达55海里。
5、食量大
为了补充不停游动及旺盛的新陈代谢所消耗的能量,金枪鱼必须不断地进食。一磅重的金枪鱼一餐就要吃掉相当于其体重18%的食物,相当于一个体重150磅的男人一餐吃掉带骨的两只大公鸡。
6、鳃肌已退化
金枪鱼的鳃肌已退化,因此必须不停地游动,使新鲜水流流过鳃部以获取氧气。金枪鱼若停止游动,则会因缺氧窒息而死亡。金枪鱼全速游动时,鱼鳍收缩进体内以减少阻力,像出膛炮弹般疾速向前。
7、超级猎手
绝大多数鱼类是冷血的,而金枪鱼却是热血的,体温达93-95华氏度。体温高和新陈代谢旺盛使金枪鱼的反应矫捷迅速,成为超级猎手。金枪鱼的食性较杂,乌贼、螃蟹、鳗鱼、虾及诸如此类的海洋动物都是它的佳肴。
六、药用价值
1、综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人类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与之同时,金枪鱼作为一种营养、健康的现代食品备受推崇。它愈来愈被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青睐,现将这种美食的十大功效介绍如下。
2、用于女性美容减肥
金枪鱼是女性美容、减肥的健康食品,金枪鱼肉低脂肪、低热量,还有优质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食用金枪鱼食品,不但可以保持苗条的身材,而且可以平衡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是现代女性轻松减肥的理想选择。
3、养肝护肝
能够保护肝脏,强化肝脏功能,现代人因紧张的生活节奏、巨大的工作压力、过度疲劳造成的一系列肝病发病率日渐提高。
4、防止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生命的威胁,食用金枪鱼食品可以降低血脂,疏通血管,有效地防止动脉硬化。
5、有效降低胆固醇含量
金枪鱼中的EPA、蛋白质、牛黄酸均有降低胆固醇的卓效,经常食用,能有效的减少血液中的恶性胆固醇,增加良性胆固醇,从而预防因胆固醇含量高所引起的疾病。
6、能够激活脑细胞
(1)、健脑保健
金枪鱼油是优质的健脑保健产品。金枪鱼中含有丰富的DHA,DHA是人类自身无法产生的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它是大脑正常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素之一。
(2)、DHA功效
DHA可通过血液脑屏障进入脑中使脑神经细胞突触增加并延伸,进而提高脑容量,增强记忆力、理解力,经常食用,利于脑细胞的再生,提高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此外DHA可使视网膜变软,提高视网膜反射机能,强化视力,预防近视,EPA则可促进DHA在体内发挥作用。
7、能够有效的预防缺铁性贫血
铁是人体内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金枪鱼的血合中含有丰富的铁分和维生素B12,易被人体吸收。经常食用,能补充铁分,预防贫血,并能作为贫血的辅助治疗食品。
8、提供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金枪鱼蛋白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食用金枪鱼既可以享受美食,同时又可以通过非药物手段补充氨基酸成分,有助于身体健康。
9、儿童食品的理想选择
肌肉。骨骼、皮肤、毛发、血液等人体组织都离不开蛋白质。金枪鱼蛋白质有肉类蛋白质所无法比拟的功效,是儿童自然成长的最佳营养品。
10、保持人体正常水分标准
经常食用金枪鱼能够清除体内多余的盐分,平衡体内水分含量,保持正常的水分指标。
11、是绿色蔬菜的最佳伴侣
金枪鱼的食用方法很多,与绿色蔬菜一起食用,味道更佳。
一、最毒的鱼
石头鱼是世界上最毒的鱼。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玫瑰毒鲉。
2、别称
老虎鱼、石头鱼。
3、亚科
囊头鲉亚科。
4、门
脊索动物门。
5、分布区域
石头鱼适宜生长在18摄氏度~25摄氏度杂藻丛生的大海岩礁底层。
6、食性
食肉。
7、拉丁学名
Synanceia verrucosa。
8、科
鲉科。
9、界
动物界。
10、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1、寿命
4-5年。
12、体长
30cm。
三、外形特征
1、玫瑰毒鲉
石头鱼属毒鲉鱼族,学名“玫瑰毒鲉”,因其像玫瑰花一样长有刺,且有毒,故而名之。石头鱼形状恐怖,体貌甚丑陋,活像一块石头,蛰伏在海底石堆中,不易被发觉。
2、外貌
(1)、光滑无鳞
石头鱼光滑无鳞,嘴形弯若新月,鱼脊灰石色,隐约露出石头般的斑纹;圆鼓鼓的鱼腹白里泛红,尾部扁侧稍窄。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身体厚圆而且有很多瘤状突起,好像蟾蜍的皮肤。
(2)、体色
体色随环境不同而复杂多变,象变色龙一样通过伪装来蒙蔽敌人,从而使自己得以生存。通常以土黄色和橘黄色为主。它的眼睛很特别,长在背部而且特别小,眼下方有一深凹。
3、卵生
(1)、寿命
石头鱼类,卵生。6~7个月成熟,寿命4~5年,雄鱼身体细长,背鳍、臀鳍略长于尾鳍,末端尖。发情时胸部特别红。雌鱼腹部鼓,背鳍、臀鳍末端略圆,略短于尾鳍,胸部色淡于雄鱼。
(2)、成对饲养
成对饲养于40~60×20~25×23(厘米)箱中,用4~5天的老水,繁殖水温25~26℃,雌雄鱼在无底花盆做的产床内钻来钻去,舔食花盆内壁,即要产卵。每窝产卵500~600枚,都粘在花盆内壁上。
(3)、人工孵化
将带卵的花盆取出,放入与上述水质、水温相同的水族箱中进行人工孵化,2~3天出小鱼,3~4天游起来,喂灰水2~3天;喂小红虫3~4天能吃蜘蛛虫,20多天倒入饲养箱中(用4~5天老水),再过10多天又可产第2次卵。红、蓝宝石、桔子鱼、玉麒麟、红肚凤凰、马鞍翅等鱼类都用此方法繁殖。
四、生活习性
1、生活环境
石头鱼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即使人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动不动,让人发现不了。
2、致命剧毒
常栖于海中的岩壁上,活象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它的捕食方法很有趣,经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来。它的硬棘(背鳍棘基部的毒腺有神经毒)具有致命的剧毒。
3、无人工养殖
石头鱼全部是天然的,无人工养殖,一年四季都有。石头鱼适宜生长在温度18~25摄氏度杂藻丛生的岩礁底层,喜欢半埋于沙中,初夏产卵,普遍长度在30厘米,每只重量一般在500克左右。
4、分布很广
石头鱼分布很广,在任何海域都有,但以热带及咸淡水交界为多。香港海域亦有石头鱼出产,又名“石崇”。
5、分布范围
产于菲律宾、印度、日本和澳洲,我国内盛产于台湾、江南一带,据介绍,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广西、海南也有。
五、食用指南
1、食用价值
(1)、外貌丑陋
石头鱼虽然丑陋,但却肉质鲜嫩,没有细刺,营养价值很高,有生津、润肺的药用功效,皮肤不好的人吃了,还能起到美容的作用。
(2)、食用功效
最宜于清炖。清炖后的石头鱼,具有营养滋补、生津、润肺、强肾和养颜的药用功效。石头鱼的鱼膘晒干后,加工成鱼肚用来氽汤,入口爽滑为席上珍肴,可与上等的鱼翅、燕窝媲美。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说石头鱼能够治疗筋骨痛,有温中补虚的功效。
2、烹饪指导
(1)、食材准备
石头鱼味极鲜美,骨刺少,选大条的,约一条3-4斤左右比较适宜,太细小的肉太少,食之无味。春夏两季最肥,入冬后鱼味更鲜。
(2)、烹饪方式
石头鱼可煮汤和清蒸。石头鱼浓汤味极鲜美,可能是有毒的关系,喝后有点High的感觉。煮汤需几小时,除非提早预定,否则还是清蒸为宜。
(3)、分开制作
适宜皮和肉分开蒸。石头鱼皮很厚,去除表皮后,用果皮清蒸。蒸好后呈半透明啫哩状,很滑,口味很好,但略带甘苦味,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石头鱼肉清蒸后,颜色很白,很鲜,很滑。除主骨外,没有其它骨刺,肉厚且多肉。
一、寿命最短的鱼
银鱼。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银鱼。
2、拉丁学名
Hemisalanx prognathus Regan。
3、别称
炮仗鱼、面丈鱼、面条鱼、帅鱼、白饭鱼。
4、二名法
Regan。
5、门
脊索动物门。
6、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7、种
银鱼。
8、分布区域
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越南,俄罗斯及我国近海和内陆各水域。
9、类型
淡水鱼。
10、目
鲑形目。
11、亚目
胡瓜鱼亚目。
12、科
银鱼科。
13、界
动物界。
14、属
间银鱼属。
15、纲
硬骨鱼纲。
16、亚纲
辐鳍鱼亚。
17、英文名称
salangid。
三、形态特征
1、体型
银鱼,体细长。近圆筒形,后段略侧扁,体长约12厘米。
2、头与口
头部极扁平。眼大,口亦大,吻长而尖,呈三角形。上下颌等长;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颁骨和口盖上都生有一排细齿,下颌骨前部具犬齿1对。下颌前端没有联合前骨,但具一肉质突起。
3、各种鳍
背鳍Ⅱ11~13,略在体后3/4处。胸鳍8~9,肌肉基不显着。臀鳍Ⅲ23~28,与背鳍相对;雄鱼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行大鳞,一般为18~21个。背鳍和尾鳍中央有一透明小脂鳍。
4、全身透明
体柔软无鳞,全身透明,死后体呈乳白色。市面上部分银鱼为保鲜和保色用硫磺熏蒸,静置后呈土黄色,应注意不要购买。
5、特征
体侧各有一排黑点,腹面自胸部起经腹部至臀鳍前有2行平行的小黑点,沿臀鳍基左右分开,后端合而为一,直达尾基。此外,在尾鳍、胸鳍第一鳍条上也散布小黑点。珠湖银鱼因为个体较小,肉质透明性较好,黑点透射使整体呈亮灰色时为上品。
四、生存分布
1、国内
中国是世界银鱼(银鱼科Salangidae的简称)的起源地和主要分布区,在中国东部近海(包括长江流域)和各大水系的河口共分布有世界17种银鱼中的15种,其中特有种6种,例如鄱阳湖鄱阳县境内珠湖部分的珠湖小银鱼,是已知银鱼品种中个体最小的品种,但营养质含量比远比大银鱼要高。
2、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银鱼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均很高,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银鱼生活周期短、世代离散、生殖力和定居能力强。作为典型的r-对策者,银鱼对环境变化敏感且反应迅速,种群消长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种间食性、生长和繁殖等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的丰富的多样性。
3、天然资源衰退
然而中国的银鱼天然资源却因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生境破碎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持续衰退,各种银鱼的天然资源都不同程度地下降,物种分布范围显著缩小,个别物种渐危。呼吁审视银鱼移植增殖的生态效应,加强银鱼的基本生态学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并提出中国银鱼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4、淡水鱼
银鱼是可以生活于近海的淡水鱼,具有海洋至江河洄游的习性。分布山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尤以安徽寿县瓦埠湖,霍邱县城西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安徽明光市的女山湖,安徽宿松县下仓的大官湖,四川雷波县的马湖乃至长江口的上海崇明等地为多。
5、三大银鱼盛产湖
我国的太湖、西湖、马湖是三大银鱼盛产湖。少数种类分布到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地区。2012年北方各渔业部门加大对银鱼的重视,采取措施从太湖引进银鱼。
6、北方银鱼
如北方河北各大水库和大型湖泊均有,其中河北省邯郸市磁县岳城水库,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龙虎泡、连环湖等均有优质银鱼。
7、南方银鱼
南方银鱼则以鄱阳湖珠湖野生银鱼为代表,继续保持野生收采。特别是近年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珠湖水域整体划入公园保护区,银鱼无序收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珠湖银鱼的质量有了更好的保证。
五、生活习性
1、栖息习性
银鱼在池塘中多生活于中下层,除缺氧外,极少发现在上层活动,如池周、池底有水草,往往钻入其中。仔幼鱼有较强的趋光性,夜晚用灯光能将其诱集成群,因此可用此法来检查其生长和摄食情况,成鱼无此特性。
2、摄食习惯
(1)、没有胃
银鱼体内并没有胃来负责消化食物,只有像管子一样的肠来贮存摄入体内的食物。这种比较特殊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其不能摄入大量的食物,且摄入的食物体积不应过大。银鱼不同生长周期的摄食量和喂养饲料是存在差异的,幼鱼一般以浮游生物或者其代谢物为食,当银鱼的体型长至一定程度时可以摄入一些体型较小的生物。
(2)、养殖技巧
养殖者喂食银鱼时需要注意在不同时期选用正确的饲料进行喂养。如果选择错误,很可能会导致由于食物摄入不足而出现争抢食物的现象,这样就会出现银鱼大规模死亡的现象。[4]
3、繁殖性能
(1)、繁殖能力
银鱼的繁殖能力十分惊人,发育成熟的银鱼都会在入冬前后大量进行繁殖,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一般持续三四个月。
(2)、繁殖方式
银鱼的繁殖方式为体外受精,排出的卵会沉到水体底部,一般30天左右就会完成孵化。银鱼最佳的孵化温度是5~10℃,在此温度条件下,可以提高卵的孵化速度及成功率。
(3)、繁殖期
在每一次的繁殖期,银鱼一般排产2次卵,每次约千颗,银鱼排产卵结束后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六、种类介绍
1、太湖银鱼
(1)、源于海洋
太湖银鱼源于海洋,于成湖过程中封闭于此。有大银鱼、雷氏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及寡齿短吻银鱼4种,以短吻银鱼产量最大。
(2)、三角带的中心
太湖地处沪、宁、杭三角带的中心,横跨江苏、浙江两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5~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水位稳定,水清而肥沃。
(3)、历史考证
据《太湖备考》载,吴越春秋时期即盛产,清康熙年间列为贡品。6~8月为捕捞期,捕获后立即晒干或鲜冻。银鱼干按品质分为粉条、燕干、瓜鱼3种,以粉条最佳,体短、肉肥、骨软、色白光润、味鲜,为鱼干中的上品;瓜鱼鱼体粗长,质量最差。
2、洞庭湖银鱼
(1)、产量居全国首位
洞庭湖银鱼产量居全国首位。主产于湖南省境内洞庭湖及湘江、资水的下游一带。滨湖岳阳、华容、湘阴、沅江、澧县、汉寿、常德等地均为产区,尤以沅江市产量最高,该县有木梓潭、白沙长河、黄鹤湖、毡帽湖、主坝、小口塞等6处河湖,计大小湖(河)汉24处,面积达2万余亩,为成鱼产卵、幼鱼摄食的良好场所。
(2)、盛产太湖短吻银鱼与寡齿短吻银鱼
其质雪白,纯净无杂,素为水产名品。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捕捞;清咸丰、同治年间,产量最丰,并为贡品,其后因湖场淤塞、围垦,致生产面积下降。
3、鄱阳湖银鱼
(1)、主产区域
鄱阳湖银鱼主产于江西省南昌、进贤、波阳、余干、都昌、永修、湖口等县。鄱阳湖水域广阔,湖汉众多,如青岚湖的罗溪湾、英山湾,大莲子湖汉,土塘湖,外珠湖等水域,水深,弯道多,受风浪影响小,沿岸水草茂盛,水质肥沃,饵料丰富,为幼鱼生长的良好环境。
(2)、主产品种
有太湖短吻银鱼、乔氏短吻银鱼和雷氏银鱼3种,太湖短吻银鱼分春、秋两季产卵,春季产卵期在2月上中旬至5月中旬,水温为10.1~21.3℃,秋季在9月中旬至11月中旬,水温为15~23℃。卵子经7~10天孵成幼鱼,5月中旬可长至体长35毫米,体重100毫克。
(3)、捕捞季节
此时青岚湖捕获的小银鱼,晒干后称“绣花针”。8~9月中旬,为捕鱼旺季,此时鱼身圆壮,肉质肥嫩,称。“圆身银鱼”。该湖产银鱼历史已2000余年。
4、巢湖银鱼
(1)、肉质细腻
巢湖银鱼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骨刺,无腥味。巢湖地处安徽省境内,湖区与长江相连的江汉沿岸,水温适宜,水草繁茂,为产卵的良好场所。
(2)、生长特征
每年二三月产卵孵化的鱼苗,至5月下旬生长成熟,体长已达10厘米以上,此时即可开始捕捞。1958年在巢湖通往长江口处建造大闸,控制了巢湖水位,使银鱼产量增加。
5、辽宁银鱼
辽宁银鱼有大银鱼、尖头银鱼、长鳍银鱼、乔氏短吻银鱼等品种,分洄游型与陆封型两类。洄游型分布于丹东、营口、盘中、锦州的沿海地区及鸭绿江口和大洋河口;陆封型分布于铁甲水库。洄游型银鱼于每年春季3月下旬溯问洄游至河口淡水区产卵繁殖。
七、食用价值
1、营养成分
每100克鲜银鱼中,含蛋白质8.2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1.4克、钙258毫克、磷102毫克、热量41千卡,还含有维生素B1、B2、尼克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银鱼干中,含蛋白质72克、脂肪13克、碳水化合物质0.5克、钙761毫克,可食率达100%。
2、营养功效
(1)、银鱼是极富钙质、高蛋白、低脂肪食的鱼类,银鱼肉质细腻,无骨无肠,无鳞无刺,可做宝宝辅食。
(2)、据现代营养学分析,银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
(3)、经干制后的银鱼营养价值更高,其中以钙含量最高,居群鱼之冠。据美国科学家研究显示,食用高钙食品,能有效地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所以,银鱼是不可多得的抗衰老、防癌美食。
(4)、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银鱼:“食之甚美味甘无毒,可作‘羹食’,宽中健胃,补肺清全,滋阴火,补虚劳。”《食疗本草》也载有“银鱼利水,润肺止咳”的作用。
3、推荐做法
菠菜银鱼面、银鱼干炒南瓜、鲜香银鱼汤、芹菜银鱼干、炝炒小银鱼、葱拌银鱼。
一、最长的鱼
鲸鲨,长达20米(常见8米左右)。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鲸鲨。
2、拉丁学名
Rhincodon typus。
3、科
鲸鲨科。
4、界
动物界。
5、属
鲸鲨属。
6、纲
软骨鱼纲。
7、亚纲
板鳃亚纲。
8、体长
20.0m。
9、目
须鲨目。
10、别称
豆腐鲨、大憨鲨。
11、二名法
Rhincodon typus。
12、门
脊索动物门。
13、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4、种
鲸鲨。
15、命名者及年代
Smith,1828年。
三、形态特征
1、最长的鲨
(1)、外形尺寸
鲸鲨是最长的鲨,是鱼类中最长者,通常体长9-12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最大达12,500千克,为鱼类之冠。
(2)、眼口
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著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
(3)、背鳍
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臂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2、大嘴巴
鲸鲨拥有一个宽达1.5米的嘴巴,10片滤食片上内含了300-350排细小的牙齿。鲸鲨拥有5对巨大的鳃,两个小眼睛则位于扁平头部的前方,鳃裂刚好位于眼睛的后方。
3、体色
身体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则是白色。每条鲸鲨的斑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物学家可以用来辨识不同的个体,所以也可以精准的判断鲸鲨数量。鲸鲨的表皮有黄白色的斑点与条纹,厚度达到10厘米,体呈灰褐色至蓝褐色,体侧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及横纹,而这些斑纹排列呈棋盘状。
4、各种鳍
鲸鲨拥有2个背鳍,第1个背鳍比第2个背鳍还大,外观成三角形。鲸鲨的胸鳍可以长达4.8米,尾鳍则长达2.4米,呈新月状,上半部比下半部还长。
5、皮肤
鲸鲨的皮肤厚达15厘米,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击。第一背鳍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特大,为稍窄之镰刀状;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大,基底亦相对;尾鳍叉形,上尾叉几比下尾叉长2倍,由上叶及下叶之中部、后部组成,下尾叉则由下叶前部突出而成。
四、栖息环境
1、区域
(1)、全球
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区,分布大约在南北纬30°-35°的范围内。也会有迁移行为,有时在北纬41°和南纬36.5°之间进行洄游。
(2)、国内
在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较为常见。虽然鲸鲨通常出现在近海地区,但其季节性的觅食活动偶尔会发生在几个沿岸地区。
2、密度最高地区
菲律宾是世界上鲸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鲸鲨会在1月到5月之间聚集在菲律宾 索索贡(Sorsogon,位于敦 索尔)的浅海岸区。一些幸运的潜水人员也可以在塞舌尔与波多黎各发现鲸鲨群。知道它们会在9月至12月之间沿着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来移动,也有人发现鲸鲨在 西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天鹅岛(TenggolIsland)附近出没。
五、生活习性
1、滤食动物
(1)、摄食范围
鲸鲨是滤食动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 磷虾与小型的自游动物(例如小型乌贼与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牙齿不是扮演觅食的功用,事实上它的尺寸并不大。
(2)、摄食技巧
取而代之的是:鲸鲨吸进一口水,闭上嘴巴,然后从鳃来排出水。在嘴巴关闭与鳃盖打开之间的短暂期间,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鳃与咽喉的皮质鳞突(dermaldenticles)所困住。
(3)、独特变异器官
这个类似过滤器般的器官是鳃耙的独特变异,可以阻止任何大于2至3公厘的物体通过,液体则会被排出。任何被鳃条之间的过滤器官所阻塞的物体会被鲸鲨吞下去。鲸鲨曾被观察到“ 咳嗽”的行为,推测这是清理累积在鳃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2、聚集区域
鲸鲨聚集在贝里斯 加勒比地区海域的 礁石区,捕食巨大巴西笛鲷的鱼卵,这些卵会出现在5、6、7月的满月与弦月之间。鲸鲨的主要食物是磷虾、蟹幼体、海蜇、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金枪鱼和鱿鱼。
3、性情
鲸鲨通常单独活动,除非在食物丰富的地区觅食,否则它们很少群聚在一起。雄性鲸鲨的活动范围比雌性更大,因为雌性鲸鲨比较偏好出现在特定的地点。鲸鲨的游动速度缓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晒太阳。
4、个性温和
虽然鲸鲨拥有巨大的身躯,不过不会对人类造成重大的危害。它们经常被科学家用来教育社会大众,不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吃人”。实际上,鲸鲨的个性是相当温和的,也会与潜水人员嬉戏。有一项未经证实的报告指出,鲸鲨会保持静止,将身体倒反来让潜水人员清理腹部的寄生生物。
六、繁殖方式
1、臆测时期
(1)、提出疑问
生物学家对于鲸鲨的繁殖习性仍然有许多疑问。生物学家在20世纪中叶以前,对于鲸鲨是胎生或卵生都仅止于臆测。后来生物学家在1956年根据一颗 墨西哥近海发现覆有鲸鲨胎仔的卵壳,而相信它们是卵生动物。
(2)、卵胎生动物
到了1996年7月,台湾台东地区的渔民捕获一条雌鲨,随后在体内发现了300条幼鲨及卵壳,显示鲸鲨其实是一种卵胎生动物。
(3)、性成熟
鲸鲨会将卵留在身体内,直到幼鲨生长到40至60厘米后才释出体外,这显示出幼鲨并非全部同时出生。雌鲨会将精液保存下来,然后在一段长期时间中稳定的繁殖出幼鲨。生物学家认为鲸鲨会在3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它们的寿命可以达到70至100年。
2、发现繁殖地
历史上最小的活鲸鲨样本是菲律宾海洋动物研究人员在2009年3月7日所发现的,长度仅有38 厘米,约当成年男性的前臂长度。当时人们在菲律宾的海滩上发现它,这条鲸鲨随后受到研究人员的照顾并被送回野外。科学家相信这次意外事件可能让他们发现一个鲸鲨的繁殖地。
七、种群与保护现状
1、种群现状
(1)、没有天敌
鲸鲨几乎没有天敌,人类捕捞是其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鲸鲨在几个季节性聚集的地区是水产业的目标之一。 东南亚特别是台湾地区是鲸鲨主要捕捞区,捕捞上来的鲸鲨主要食用其肉质,有时也会将它的鳍割下以制作鱼翅。在其他地方虽然不是捕捞对象,但也会被误捕。
(2)、保护种群
菲律宾在1998年禁止了所有关于鲸鲨的商业猎捕、贩卖、输入与输出活动,印度则在2001年5月禁止,从2003年开始,台湾将鲸鲨的捕捞数量限制在每年80尾。从2008年1月1日之后,则开始全面禁止这类商业活动。
2、保护级别
(1)、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2)、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一、最小的鱼
胖婴鱼(体长:7毫米左右;体重:1毫克)。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短壮辛氏微体鱼。
2、别称
胖婴鱼。
3、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4、纲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5、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
6、科
辛氏微体鱼科 Schindleriidae。
7、种
brevipinguis。
8、拉丁学名
Schindleria brevipinguis。
9、界
动物界。
10、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11、亚纲
新鳍鱼亚纲 Neopterygii。
12、亚目
鰕虎亚目 Gobioidei。
13、属
辛氏微体鱼属 Schindleria。
14、分布区域
大堡礁附近鱼鹰礁、卡特礁、蜥蜴岛等。
三、概述
1、世界最小的鱼
具有世界最小鱼桂冠的“胖婴鱼”,只有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一座岛屿附近才能找到。1979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纤小的鱼,才为其划清归属。
2、生活环境
(1)、生活在茶色的水里
胖婴鱼的生活环境。据研究胖婴鱼人员介绍,这种鱼生活在茶色的水里,这些水的酸性至少是雨水的100倍。过去研究人员认为,这样的酸性沼泽不太可能有动物生存。
(2)、雄鱼拥有很大的腹鳍和肌肉
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即使在这样的水里,也生活着许多像胖婴鱼一样独特的水生生物。英国皇家学会于近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这种鱼的雄鱼拥有很大的腹鳍和肌肉,可以用于繁殖。
3、怪异的鳍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表示:“这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所见到的最怪的一种鱼。它很小,生活在酸性水域里,拥有怪异的鳍。但它们的栖息地面临威胁,所以我希望在它们彻底灭绝之前,我们能够找到更多这样的鱼。”这些鱼生存的沼泽地正面临种植园主、农场主烧荒以及乱砍滥伐的威胁。
4、名字很有趣
摘取世界最小鱼桂冠的“胖婴鱼”只有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的一座岛屿附近才能找到。有关科学家己将这种鱼登记为新物种,并作为最小的脊椎动物申报了吉尼斯纪录。设在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人员透露说,这种鱼虽然是世界上身材最小体重最轻的,但名字很有趣,叫“胖婴鱼”。
5、外形尺寸
这种鱼雄性平均体长仅7毫米,雌性平均体长大约为8.4毫米,估计再小的鱼钓钩对它们来说都无法下咽。澳大利亚科学家正式宣布,他们确认了世界上最小、最轻的鱼。这种鱼体长仅7毫米左右,体重l毫克,一百万条才能凑足1公斤,堪称脊椎动物中当之无愧的“小字辈”。
四、相关信息
1、形态特征
其外形细长,看起来像条小虫子,它们无鳍、无齿、无鳞。身体除眼睛外无色素沉着,全身透明。雌鱼2~4周大的时候产卵,“胖婴鱼”寿命短,有“世界上最小的鱼”之称。
2、发现记录
澳大利亚博物馆出版的《研究杂志》上,澳科学家正式宣布,他们确认了世界上最小、最轻的鱼。这种鱼体长仅7毫米左右,体重1毫克,一百万条才能凑足1千克,堪称脊椎动物中当之无愧的“小字辈”。科学家已经将这种鱼登记为新物种,并作为最小的脊椎动物申报了吉尼斯记录。
3、最小的鱼
设在悉尼的澳大利亚博物馆研究人员透露说,这种鱼虽然是世界上身材最小、体重最轻的,但名字很有趣,叫“胖婴鱼”。这种鱼雄性平均体长仅7毫米,雌性平均体长大约为8.4毫米。
4、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太平洋海域,栖息于澳大利亚的大堡礁附近鱼鹰礁、卡特礁、蜥蜴岛等。
一、最凶的鱼
大白鲨,是鲭鲨科噬人鲨属动物。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大白鲨。
2、拉丁学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3、科
鲭鲨科。
4、门
脊索动物门。
5、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6、种
大白鲨。
7、分布区域
大洋热带及温带区。
8、体重
2000.0kg。
9、目
鲭鲨目。
10、别称
食人鲨、白死鲨、白鲛、食人鲛、噬人鲨。
11、界
动物界。
12、属
噬人鲨属。
13、纲
软骨鱼纲。
14、亚纲
板鳃亚纲。
15、体长
400.0~590.0cm。
三、外形特征
1、外形尺寸
(1)、体长
成年大白鲨平均体长在4~5.9米之间,平均重量为2000公斤,已知最大的大白鲨长度达7.2米,体重3200公斤,雌性比雄性要大一些。
(2)、凶恶的外貌
它拥有乌黑的眼睛、凶恶的牙齿和双颚,跟 食人鲳差不多,一般体灰色、淡蓝色或淡褐色,腹部呈淡白色,背腹体色界限分明,体型大者色较淡;身体硕重,尾呈新月形,牙大且有锯齿缘,呈三角形。
(3)、可以直立
在所有的鲨鱼之中,大白鲨是唯一的可以把头部直立于水面之上的鲨鱼,这赋予它们在水面之上寻找潜在猎物的优势。大白鲨还可潜入海底1200米深的地方。
2、视觉
多数的大白鲨稍微有点远视,它们持有的焦距从大概23公分到 无穷大,此外,大白鲨眼睛上方有层隔膜,当眼球向内翻转,会呈现 翻白眼的状态。这样可保护眼球不会被猎物弄伤。
3、听觉
(1)、内耳位置
大白鲨的内耳位于脑子的两侧,内淋巴管接头皮的两个孔,两耳都有小导管直通头顶的感觉孔,内耳中的接收器还具有类似侧线一样的功能,可以接收声波振动,距离可达1~2公里。
(2)、听觉系统
实验证明大白鲨听觉系统能感到10 赫兹到大约800赫兹,做出的平均有反应的为375赫兹,虽然鲨鱼和人的听力差不多,但鲨鱼能听到和感应的到很多人听不到的声音,鲨鱼更适合捕捉低波段振动,比如垂死挣扎的鱼。
4、嗅觉
大白鲨的嗅球神经器官占到了脑容量的百分之十四,可以从10个水分子中分辨出一个1丝氨酸分子。它可以嗅到1公里外被稀释成原来的1/500浓度的血液气味。
5、触觉
(1)、侧线
大白鲨的侧线是由一些小窝底部的感觉器官所组成,每个感觉器官都有小孔道通往皮肤外面,用来感觉水流的振动,可以侦测出猎物微粒的存在方位,距离可达到500~600米。
(2)、感觉器官
这些感觉器官顺着皮下一条非常细的管道同向尾巴,嘴巴下方则分开,而这条细管每隔一段距离也会另有细微信道通往外部。而在大白鲨口、鼻周围,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小毛孔,称为“罗伦磁壶”是一条很深的信道,富胶质,对电、温度和水压的变化非常敏感。
(3)、罗伦磁壶系统
其作用是作为电感受器来干支周围微弱的电场变化,能接收到水中猎物的微弱电讯,由此可以发现隐藏着的猎物或猎物的动向。同时 “罗伦磁壶”系统还可以来确定地球电磁场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导航能力。
(4)、牙齿
在 大白鲨的血盆大口中,上鄂排列着26枚 尖牙利齿,牙齿背面有倒钩,猎物被咬住就很难再挣脱。一旦大白鲨前面的任何一枚牙齿脱落,后面的备用牙就会移到前面补充进来。在任何时候,大白鲨的牙齿都有大约三分之一处于更换过程之中。
6、皮肤
大白鲨的皮肤极具有杀伤力,“鲨鱼皮”并不光滑,虽然没有 鱼鳞,但是长满了小小的倒刺,比 砂纸还要粗糙,猎物哪怕只是被它撞了一下也会鲜血淋漓。
7、体温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的体温通常和周围水温一样,但大白鲨他们的体温要比周围水温要高得多,最多时高出15℃,高体温可以帮助它们游得快,而且有助于消化良好。
四、生活习性
1、特性
大白鲨属于少数半恒温的动物,它们身体末端的血液靠近流动血液,以此效果保持在摄氏23至26的温度,使它可以保持住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而这让它在非常冷的海水里也可以适意地生存。虽然很难在大多数的沿海地区看到它,但渔船和潜水船经常会与它不期而遇。
2、食性
大白鲨最喜捕食鱼类、 海龟、 海鸟、 海狮、与它相似体重的海象海豹,甚至濒死的巨大须鲸,偶尔也会吃 海豚、 鲸鱼尸体甚至其它鲨鱼,但除此之外他们也吞食许多其他东西,如 海獭、海面上漂浮的死鱼等。
3、捕食
(1)、嗅觉和触觉
大白鲨具有极其灵敏的嗅觉和触觉,它可以嗅到1公里外被稀释成原来的1/500浓度的血液气味并以69千米每小时的速度赶去,它还能觉察到生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小电流,以此判断猎物的体型和运动情况。
(2)、擅长捕猎
同时大白鲨很擅长捕猎。为了有效捕捉猎物,大白鲨一般采取突击。它们首先会在水底埋伏,由于大白鲨的背部呈深色,海豹于水面难以察觉大白鲨存在。当大白鲨确认猎物,便从下至上向猎物攻击。一般攻击情况下,第一击会令猎物重伤,这时大白鲨会停止任何攻击,直至猎物失血过多死亡后,再以温和的方式享用猎物。
4、攻击
(1)、容易伤人
大白鲨被认为比其他鲨类对人更有危害性,因有时会在未受刺激的情形下对游泳、潜水、冲浪的人,甚至小型船只进行致命的攻击而恶名昭彰。它造成了对人类致命攻击的最大数字,特别是对冲浪者和 潜水员的进攻。也有研究发现,许多人们归咎于大白鲨的袭击事件其实是牛鲨所为,并非都是大白鲨。
(2)、极具好奇心
大白鲨还以其好奇心而闻名——它经常从水中抬起它的头,并且它经常通过啃咬的方式去探索不熟悉的目标, 还会将一切它们感兴趣的东西吞下去:肉、骨头、木块,甚至钢笔、玻璃瓶等(它们的胃内有一层坚韧的壁,这样吞入的东西不会弄伤它们)。
5、栖息环境
大白鲨多栖息于常升近表层,水深3~300米,有时也下降在700米或1000米深处以及有时也来近海浅水。
五、繁殖与分布
1、卵胎生
大白鲨是卵胎生的,妊娠期约12个月,每窝有2~10只幼崽,刚出生的小鲨鱼体长超过1米。雄性10岁性成熟,,雌性为12到18岁。且大白鲨的寿命极长,可以达到70年左右,可与人类相媲美。
2、分布范围
(1)、分布国家
阿尔巴 尼亚、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巴哈马、巴巴多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巴西、智利、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埃及、法国、直布罗陀、希腊、以色列、意大利、日本、肯尼亚、黎巴嫩、利比亚、马达加斯加、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菲律宾、塞舌尔、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斯里兰卡、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突尼斯、土耳其、美国(加州,夏威夷,俄勒冈州)、西撒哈拉。
(2)、分布水域
大西洋的西部、中东部、西南、东南、西北;印度洋的西部、东部、地中海和黑海;太平洋的东南、东北、西北、中东、中西、西南部。
六、物种现状与保护
1、物种现状
(1)、食物链的最顶端
大白鲨处于海洋食物链的最顶端,极少有其他生物能够对其造成威胁,除了人类以外,能够捕杀大白鲨的生物仅虎鲸(又叫逆戟鲸)一种,虎鲸与大白鲨同为海洋中顶级掠食动物。
(2)、蛋白质来源
千千万万生活在海边的人都把鲨鱼视为价格低的蛋白质来源。鲨鱼被捕捞后通常被砍取鱼鳍,在残体还仍然活着的时候被抛回大海。鲨鱼制品的交易:鲨鱼翅、鱼肉、鱼肝和其他部分被卖出作为食品和健身美容品,其中最多见的是鱼翅,价格在每公斤564美元。
(3)、捕捞数量
参加到鲨鱼制品贸易中的国家多达125个,单是美国和墨西哥,在1944年捕捞的鲨鱼竟达十万吨之多,被视为世界两个顶级的捕鲨国。被捕捞的鲨鱼,百分之九十八被杀死取其鳍和肉,以供应对鱼翅羹需求的巨大增长。鱼鳍的重量仅为整个鲨鱼体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九都被丢弃。
(4)、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由于鲨鱼的生育速度缓慢,种群数量一直无法恢复,从而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根据研究人员的推算,全球大白鲨的数目不足3000条,这比野生老虎的数量还要少。
2、物种保护
(1)、国际行动计划
澳大利亚、墨西哥、新西兰、南非、美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准备了一个国际行动计划,以进行对鲨鱼的保护和管理。经科学发现,大白鲨定期进行跨国界的迁徙,这突出了国际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2)、姚明基金
2011年9月22日,国际环保组织野生救援协会与其护鲨大使——国际体育明星姚明先生以及姚基金,携手远大集团总裁张跃和英国企业家理查德·布兰森爵士及其非营利机构维珍联合,在上海雅悦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呼吁共同保护濒危物种鲨鱼。
3、物种历史
新发现鲨鱼物种的化石表明现代的大白鲨事实上起源于宽牙条纹状鲨鱼。研究人员称新发现的物种代表了从一种鲨鱼进化到另外一种的可能过渡。根据得到的化石样本,可知这种鲨鱼大约有16英尺长,有222颗完整的牙齿和45根脊椎。
一、最大的鱼
鲸鲨。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鲸鲨。
2、拉丁学名
Rhincodon typus。
3、科
鲸鲨科。
4、界
动物界。
5、属
鲸鲨属。
6、纲
软骨鱼纲。
7、亚纲
板鳃亚纲。
8、体长
20.0m。
9、目
须鲨目。
10、别称
豆腐鲨、大憨鲨。
11、二名法
Rhincodon typus。
12、门
脊索动物门。
13、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4、种
鲸鲨。
15、命名者及年代
Smith,1828年。
三、形态特征
1、最大的鲨
(1)、外形尺寸
鲸鲨是最长的鲨,是鱼类中最长者,通常体长9-12米。最大个体体长达20米,体重最大达12,500千克,为鱼类之冠。
(2)、眼口
体延长粗大,每侧各具二显著皮嵴。眼小,无瞬膜。口巨大上下领具唇褶。齿细小而多,圆锥形。喷水孔小,位于眼后。鲤孔5个,宽大。鳃耙角质,分成许多小枝、结成过滤港状。
(3)、背鳍
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臂鳍相对。胸鳍宽大。尾鳍分叉。体灰褐或青褐色,具有许多黄色斑点和垂直横纹。
2、大嘴巴
鲸鲨拥有一个宽达1.5米的嘴巴,10片滤食片上内含了300-350排细小的牙齿。鲸鲨拥有5对巨大的鳃,两个小眼睛则位于扁平头部的前方,鳃裂刚好位于眼睛的后方。
3、体色
身体大部分都是灰色,腹部则是白色。每条鲸鲨的斑点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物学家可以用来辨识不同的个体,所以也可以精准的判断鲸鲨数量。鲸鲨的表皮有黄白色的斑点与条纹,厚度达到10厘米,体呈灰褐色至蓝褐色,体侧散布许多白色斑点及横纹,而这些斑纹排列呈棋盘状。
4、各种鳍
鲸鲨拥有2个背鳍,第1个背鳍比第2个背鳍还大,外观成三角形。鲸鲨的胸鳍可以长达4.8米,尾鳍则长达2.4米,呈新月状,上半部比下半部还长。
5、皮肤
鲸鲨的皮肤厚达15厘米,可以有效抵抗其他生物攻击。第一背鳍远大于第二背鳍;胸鳍特大,为稍窄之镰刀状;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大,基底亦相对;尾鳍叉形,上尾叉几比下尾叉长2倍,由上叶及下叶之中部、后部组成,下尾叉则由下叶前部突出而成。
四、栖息环境
1、区域
(1)、全球
生活于暖温性大洋海区的中上层,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海区,分布大约在南北纬30°-35°的范围内。也会有迁移行为,有时在北纬41°和南纬36.5°之间进行洄游。
(2)、国内
在中国南海、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较为常见。虽然鲸鲨通常出现在近海地区,但其季节性的觅食活动偶尔会发生在几个沿岸地区。
2、密度最高地区
菲律宾是世界上鲸鲨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鲸鲨会在1月到5月之间聚集在菲律宾 索索贡(Sorsogon,位于敦 索尔)的浅海岸区。一些幸运的潜水人员也可以在塞舌尔与波多黎各发现鲸鲨群。知道它们会在9月至12月之间沿着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来移动,也有人发现鲸鲨在 西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天鹅岛(TenggolIsland)附近出没。
五、生活习性
1、滤食动物
(1)、摄食范围
鲸鲨是滤食动物,以浮游生物、巨大的藻类、 磷虾与小型的自游动物(例如小型乌贼与脊椎动物)为食。它们的牙齿不是扮演觅食的功用,事实上它的尺寸并不大。
(2)、摄食技巧
取而代之的是:鲸鲨吸进一口水,闭上嘴巴,然后从鳃来排出水。在嘴巴关闭与鳃盖打开之间的短暂期间,浮游生物就被排列在鳃与咽喉的皮质鳞突(dermaldenticles)所困住。
(3)、独特变异器官
这个类似过滤器般的器官是鳃耙的独特变异,可以阻止任何大于2至3公厘的物体通过,液体则会被排出。任何被鳃条之间的过滤器官所阻塞的物体会被鲸鲨吞下去。鲸鲨曾被观察到“ 咳嗽”的行为,推测这是清理累积在鳃耙中的食物的方式。
2、聚集区域
鲸鲨聚集在贝里斯 加勒比地区海域的 礁石区,捕食巨大巴西笛鲷的鱼卵,这些卵会出现在5、6、7月的满月与弦月之间。鲸鲨的主要食物是磷虾、蟹幼体、海蜇、沙丁鱼、凤尾鱼、鲭鱼、小金枪鱼和鱿鱼。
3、性情
鲸鲨通常单独活动,除非在食物丰富的地区觅食,否则它们很少群聚在一起。雄性鲸鲨的活动范围比雌性更大,因为雌性鲸鲨比较偏好出现在特定的地点。鲸鲨的游动速度缓慢,常漂浮在水面上晒太阳。
4、个性温和
虽然鲸鲨拥有巨大的身躯,不过不会对人类造成重大的危害。它们经常被科学家用来教育社会大众,不是所有的鲨鱼都会“吃人”。实际上,鲸鲨的个性是相当温和的,也会与潜水人员嬉戏。有一项未经证实的报告指出,鲸鲨会保持静止,将身体倒反来让潜水人员清理腹部的寄生生物。
六、繁殖方式
1、臆测时期
(1)、提出疑问
生物学家对于鲸鲨的繁殖习性仍然有许多疑问。生物学家在20世纪中叶以前,对于鲸鲨是胎生或卵生都仅止于臆测。后来生物学家在1956年根据一颗 墨西哥近海发现覆有鲸鲨胎仔的卵壳,而相信它们是卵生动物。
(2)、卵胎生动物
到了1996年7月,台湾台东地区的渔民捕获一条雌鲨,随后在体内发现了300条幼鲨及卵壳,显示鲸鲨其实是一种卵胎生动物。
(3)、性成熟
鲸鲨会将卵留在身体内,直到幼鲨生长到40至60厘米后才释出体外,这显示出幼鲨并非全部同时出生。雌鲨会将精液保存下来,然后在一段长期时间中稳定的繁殖出幼鲨。生物学家认为鲸鲨会在30岁左右达到性成熟,它们的寿命可以达到70至100年。
2、发现繁殖地
历史上最小的活鲸鲨样本是菲律宾海洋动物研究人员在2009年3月7日所发现的,长度仅有38 厘米,约当成年男性的前臂长度。当时人们在菲律宾的海滩上发现它,这条鲸鲨随后受到研究人员的照顾并被送回野外。科学家相信这次意外事件可能让他们发现一个鲸鲨的繁殖地。
七、种群与保护现状
1、种群现状
(1)、没有天敌
鲸鲨几乎没有天敌,人类捕捞是其数量减少的一个原因。鲸鲨在几个季节性聚集的地区是水产业的目标之一。 东南亚特别是台湾地区是鲸鲨主要捕捞区,捕捞上来的鲸鲨主要食用其肉质,有时也会将它的鳍割下以制作鱼翅。在其他地方虽然不是捕捞对象,但也会被误捕。
(2)、保护种群
菲律宾在1998年禁止了所有关于鲸鲨的商业猎捕、贩卖、输入与输出活动,印度则在2001年5月禁止,从2003年开始,台湾将鲸鲨的捕捞数量限制在每年80尾。从2008年1月1日之后,则开始全面禁止这类商业活动。
2、保护级别
(1)、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2)、列入《 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一、速度最快的鱼
游速最快的鱼是旗鱼,最高时速可达80~110千米。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旗鱼。
2、拉丁学名
Histiophorus orientalis。
3、别称
芭蕉鱼。
4、界
动物界。
5、属
旗鱼属。
6、纲
硬骨鱼纲。
7、分布区域
全世界热带和温带海域。
8、体长
340.0cm。
9、目
鲈形目。
10、亚目
鲭亚目。
11、科
旗鱼科。
12、门
脊索动物门。
13、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4、亚纲
辐鳍亚纲。
15、命名者及时间
Shaw,1792年。
16、体重
90.0kg。
三、外形特征
1、背鳍
旗鱼前颌骨和鼻骨向前延伸,构成尖长喙状吻部,形似宝剑。体呈青褐色,有灰白色圆斑。第一背鳍长而高,有黑色斑点,像随风飘展的旗子,故称旗鱼。
2、体形
旗鱼体形似月鱼,钝圆强壮,成纺锤形,尾柄亦宽,呈“八”字型分叉。头吻部钝圆。尾鳍外缘平直。背鳍大于臀鳍,背、臀鳍缘弧形,体色多变,有红、淡黄、蓝、紫红等色,有深有浅,有偏蓝或偏红,上颌像剑样向前突出。
3、体色
青褐色的身躯上,镶有灰白色的斑点,这些圆斑成纵行排列,看上去像一条条圆点线。旗鱼的第一背鳍长得又长又高,前端上缘凹陷,它们竖展的时候,仿佛是船上扬起的一张风帆,又像是扯着的一面面旗帜。人们因此叫它旗鱼。
4、生活环境
旗鱼生活于水温高的海中,范围极广;台湾周围近海亦有分布。
5、吃鱼季节
(1)、白旗鱼
味道最鲜美的季节是冬季,尤其在每年年底元旦至农历春节前后这段时间,渔船捕获的白旗鱼大多富含油脂。
(2)、黑旗鱼
而黑旗鱼、芭蕉旗鱼则在夏季,尤其是芭蕉旗鱼(约在黑鲔季的前一个月左右,一直到黑鲔季完了)在每年三到六月间非常肥美,鱼肉的切断面呈现鲜色,可媲美鲑鱼肉,一般内行人称为金瓜肉(南瓜肉)。
(3)、肉色赤白
旗鱼的肉色赤白,肌红蛋白(myoglobin)含量高。萃取物的成分亦很丰富,尤其是组胺酸(histidin)、鹅肌肽(anserine)等咪唑(imidazole)化合物含量多。与鲔鱼同是养分极高的鱼类,在日本常是寿司与生鱼片中的珍品。
四、生活习性
1、生活
(1)、种类
旗鱼种类较多,主要有真旗鱼、目旗鱼、黑皮旗鱼、芭蕉旗鱼,其习性大同小异。体延长,稍侧扁,长可达5米多。一般形体重60千克以上,有的可达600千克以上。
(2)、性凶猛
这种鱼为热带和亚热带大洋性上层鱼类。性凶猛,游泳敏捷迅速,攻击目标时,时速可达110英里,还可潜入800米深的水下。
(3)、属肉食性鱼类
旗鱼属肉食性鱼类,常以鲹鱼、乌贼、秋刀鱼等为食。钓饵一般选用鲜活的真鲹、室鲹、飞鱼、乌贼、鱿鱼、秋刀鱼等,亦可使用塑胶制的乌贼、小鱼、大虾等拟饵。
2、繁殖
(1)、性别差异
雌雄鱼容易区别,成熟生殖期的雄鱼体色艳丽,处在发情阶段的雄鱼,体上星条纹散乱不齐;雌鱼体色较暗,腹部宽大肥满。
(2)、产卵
产卵箱中要有水草、砂粒和增氧设备。雌鱼排卵延续6-7天,每天10-20余粒不等。然后捞出雌鱼,留下雄鱼,雄鱼极其爱护后代。增氧器轻轻增氧,不要停止。1周左右,仔鱼陆续破膜而出。
五、种群现状
1、分布范围
旗鱼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日本、美国和中国的东海南部和南海等水域,均有它的踪迹。台湾暖流(即黑潮,亦称“日本暖流”)的本流是它的洄游区。每年10月中旬以后靠近沿岸。
2、洄游
首先有真旗鱼洄游,接着有目旗鱼洄游,春夏期间有黑皮旗鱼洄游,夏秋有芭蕉旗鱼洄游。洄游索饵期正是钓获旗鱼的大好季节。
3、面临危险
(1)、攻击力特强
旗鱼的攻击力特强。它那骨质利剑——尖长喙状物部——非常坚硬。据有关资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艘满载石油的英国轮船“巴尔巴拉”号在大西洋上航行,就曾遭到旗鱼的攻击。
(2)、撞破钢板
当时,一条特大旗鱼冲向“巴尔巴拉”号,用“利剑”刺穿油轮的钢板,海水从大窟窿里涌进船舱,船员们惊慌失措,以为遭到了鱼雷的袭击,但并没爆炸,船员们醒过神来,在船体摇晃中看到一条大鱼飞快地游向另一边。过了一会儿,这条大鱼回过头来,又朝船身冲来,刺穿了船舷的另一个地方。
(3)、巨形旗鱼
结果,旗鱼的“利剑”被折断了,一个水手用绳索套住了鱼尾巴,大家把这条鱼拖到甲板上。经测量,这条旗鱼身长5.28米(包括1.54米的吻部),体重660千克。
一、生活水域最深的鱼
狮子鱼。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蓑鲉。
2、拉丁学名
Pterois volitans。
3、别称
狮子鱼、火鸡鱼、火鱼、魔鬼蓑鲉。
4、亚科
蓑鲉亚科。
5、门
脊索动物门。
6、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7、种
蓑鲉。
8、分布区域
印度洋、太平洋。
9、目
鲉形目。
10、亚目
鲉亚目。
11、科
鲉科。
12、界
动物界。
13、属
蓑鲉属。
14、纲
硬骨鱼纲。
15、亚纲
辐鳍亚纲。
16、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年。
三、形态特征
1、体型
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侧线高位,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有黑色斑点。
2、各种鳍
背部有13根毒棘。背鳍很高,鳍棘细长,鳍膜深裂;胸鳍羽状,甚长大,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14枚;腹鳍胸位;臀鳍6-7枚,刺有3根;尾鳍圆形。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
3、特征
有1跨脸颊的骨质脊和部分覆盖眼和吻的襟翼;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颌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颌和犁骨具牙,腭骨无牙。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体被圆鳞或栉鳞。
四、生活习性
1、行为
夜行性,海水鱼,夜晚于黑暗的水中缓慢地起伏背部和臀部的鳍条进行游动,太阳升起后则会躲藏于珊瑚及岩石的阴影中。[6]白天休息时会将头部低下,完全静止不动。同伴之间交流通过触觉、气味及分泌化学物质。
2、性格孤僻
喜独居,当遇到危险时,蓑鲉会尽量张开长长的鳍条,使自身显得很大,同时用鲜艳的颜色警告对方。如果遇到同样胆大的鱼,蓑鲉就会不停地伸缩全身的鳍条全身的鳍条,一会展开,一会收回。即使该种掉入掠食者的口腔内,掠食者也会因为蓑鲉全身的鳍条而难以进行吞咽,将它吐出的时候还会被毒棘刺伤,导致中毒。
3、食性
蓑鲉处于珊瑚礁环境中食物网的最高级别。主要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幼年蓑鲉每天进食5.5-13.5克,成年蓑鲉每天进食14.6克。一条成年蓑鲉每年会吃掉等同于其自身体重8.2倍的食物。
4、捕食
(1)、捕食时间
日落时分是蓑鲉的最佳捕食时间。在该时间段,所有的鱼及无脊椎动物都会回到其休息的地点,夜行性鱼类则出来觅食。因为周围的动物都已经准备休息,所有蓑鲉不需要耗费过多精力去寻找猎物。通常该种会静悄悄地在珊瑚礁周围游动,不经意间突然进行攻击并捕捉受害者。
(2)、捕食技能
当蓑鲉企图猎食小鱼的时候,通常会展开胸部的所有鳍条来遮住自己尾鳍的运动,加上自身鲜艳的颜色与珊瑚礁背景融为一体,猎物就不容易受到惊吓。从而令捕猎变得更容易。
5、袭击猎物
(1)、大口吞噬
蓑鲉以大口吞噬的方法袭击猎物。由于此过程太过迅速而圆滑,与受害者一同的其他鱼可能都没有反应过来。因此蓑鲉可以继续追捕其他不知情的鱼。
(2)、海面捕猎
该种有时也会在空旷的海面进行捕猎。其会在离水面20-30厘米深度的区域观察小鱼群,当小鱼群跃出水面企图躲避另一位捕食者时,蓑鲉会游到它们的下方等待它们落回水中,然后进行攻击。
(3)、逃生技能
如果两条雄性蓑鲉在捕食时相遇,那么更具有攻击性的雄鱼会变暗自己的体色,并将自己的毒棘指向另一条雄鱼。而弱者则会折起胸鳍,然后游走。
6、栖息环境
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会在在桥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活动深度范围通常为1-50米深,但也有栖居于深海300米左右的蓑鲉。
五、分布与繁殖方式
1、分布范围
(1)、自然分布地区
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库克群岛,沙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吉尔伯特岛,基里巴斯岛岛,凤凰岛),韩国,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贝克岛,莱恩群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
(2)、自然分布海域
东印度洋,东、西太平洋中部,西南、东南太平洋。
2、繁殖方式
(1)、繁殖期
只有在繁殖期,蓑鲉才会和其他同类有所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一条雄鱼会被多条雌鱼追求,数条鱼一起行动,形成一个有3-8条鱼的鱼群。当蓑鲉准备繁殖的时候,其两性之间的外貌差异会变得较为明显。
(2)、变色
雄鱼体色变暗,发黑,颜色显得更均匀,白色条纹不明显。已经孕育成熟鱼卵的雌鱼体色会变的苍白,腹部、咽部及吻会变成白色。这样的颜色变化对雌性找到雄性更加容易。
(3)、求爱时间
求爱会在黑夜即将来临的时候开始,一般是由雄鱼发起的。当一条雄鱼找到一条雌鱼的时候,雄鱼会躺在海底面,眼睛望向水面,同时用腹鳍支撑着自己,然后围着雌鱼转圈。转了几圈后,雄鱼开始游向海面,雌性尾随其后,途中还会抖动自己的胸鳍。
(4)、交配产卵
在交配产卵之前,两条蓑鲉可能会在水中沉浮升降数次,最后一次结束时两条鱼会在水面下盘旋游动。雌蓑鲉随即释放出它体内的卵。卵囊中有2根中空的粘液管,因此它们可以紧贴着水面漂浮。约15分钟后,卵囊的粘液管被海水灌满,其变为直径2-5厘米的椭圆体。
(5)、卵囊
在这些粘液构成的卵囊中,有1-2层的独立卵体,每颗卵囊含独立卵子数量2000-15000枚不等。当雌鱼产卵完毕后,雄鱼便释放自己的精子,精子会穿透粘液质卵囊并使内部的卵受精。
(6)、求偶期
雄性蓑鲉的性格会变得异常激动和易怒,当有其他雄性蓑鲉或非同类物种进入其领地的时候,此雄鱼会将自己的毒刺指向入侵者并靠近,然后在毒棘对准入侵者的情况下在它的周围四处游动。
(7)、两条雄鱼争斗
接下来,两条雄鱼会面对面“坐”在一起,攻击者会用捕食时抖动脊椎的方式向着入侵者示威,随后攻击者晃动头部,试图去咬入侵者的头部。此时攻击者要么被严重刺伤,要么会进行下一轮攻击,直至入侵者逃离。
六、种群现状与保护
1、种群现状
蓑鲉在其原生地内分布广泛。且被引入西大西洋,在那里该种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没有已知的严重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
2、保护级别
蓑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一、产卵最多的鱼
翻车鱼(产卵数量:3亿个)。
二、简介
1、中文学名
翻车鱼。
2、拉丁学名
Mola mola。
3、别称
翻车鲀、头鱼、海洋太阳鱼、月鱼。
4、界
动物界。
5、属
翻车鲀属。
6、纲
硬骨鱼纲。
7、亚纲
辐鳍亚纲。
8、体长
300.0~550.0cm。
9、目
鲀形目。
10、亚目
翻车鲀亚目。
11、科
翻车鲀科。
12、门
脊索动物门。
13、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14、种
翻车鱼。
15、分布区域
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
16、体重
1400.0~3500.0kg。
三、主要种类
1、有三种
分别为翻车鱼、枪尾翻车鱼及长翻车鱼。在台湾花莲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2、尖尾曼波鱼
Masturus lanceolatus,曼波鱼的尾鳍像矛一样尖尖的。
3、圆尾曼波鱼
Mola mola,一般常见的曼波鱼
4、宽尾曼波鱼
Ranzania truncatus,又称黄尾曼波鱼。
5、三个确定的物种
至今,翻车鲀科只有三个确定的物种,除翻车鲀外,还有矛尾翻车鲀(Masturus lanceolatus)和斑点长翻车鲀(Ranzania laevis),在我国可以见到的是前两种。
6、亚种分类
翻车鱼、枪尾翻车鱼、长翻车鱼。
四、形态特征
1、体亚圆形,侧扁而高
尾部很短,无尾柄。头高而侧扁,头高为头长1.8~2.0倍。吻圆钝。眼小,上侧位,眼间隔宽而突起,头长为眼间隔1.9~2.1倍,眼间隔宽为眼径3.5~3.9倍。
2、鼻和口
鼻孔每侧2个,很小,位于眼的正前方,距眼较距吻端为近。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1喙状齿板,无中央缝。唇厚。各鳃盖骨均埋于皮下。鳃孔小,上侧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
3、各种鳍
(1)、体和鳍均粗糙
具刺状或粒状突起。无侧线,背鳍1个,高大,略呈镰刀形,体长为背鳍高2.6~2.7倍,背鳍高为头长1.4~1.5倍,背鳍位于体之后部。臀鳍与背鳍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体长为臀鳍高2.5~2.8倍,臀鳍高为头长1.3~1.5倍。
(2)、背鳍与臀鳍
背鳍与臀鳍后部鳍条后延,在体后端相连,形成类似尾鳍的舵鳍,无真正的尾鳍。舵鳍边缘波曲形,具12~16鳍条,中部8~9鳍条后端具小骨板。胸鳍短小,圆形,基底平横,并不垂直。无腹鳍,无腰带骨。
4、体色
(1)、体背腹面
体背侧面灰褐色,腹面银灰色,各鳍灰褐色。翻车鱼一般体形侧扁,头上生有两只明亮的眼睛和一个小小的嘴巴,背部和腹部分别长着一个又高又长的背鳍和臀鳍,在身体的最后边,有一个镶着好像花边的尾鳍。
(2)、椭圆扁平状
体型外观呈椭圆扁平状,像个大碟子。身型偏短而两侧肥厚,头小、嘴小,尾鳍也退化无尾柄,很短;没有腹鳍,但背鳍与臀鳍发达,且相对较高。体侧呈灰褐色、腹侧则呈银灰色。翻车鱼看上去就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了一半一样。
(3)、头鱼
因此,它的普通名称也叫头鱼。口小,眼小;鳞片特化为粗糙的表皮。体灰褐色,腹部银灰;胸鳍短小,无腹鳍与尾鳍,背鳍与臀鳍高大且相对。在翻车鱼的家族中,各成员的体形并不完全相同。
(4)、矛尾翻车鱼
有一种翻车鱼的尾巴又长又尖,看上去像是拖着一根长矛,所以人们叫它“矛尾翻车鱼”;还有一种翻车鱼身体修长,大家叫它“长翻车鱼”。
5、最大形状最奇特
翻车鱼是世界上最大、形状最奇特的鱼之一。它们的身体又圆又扁,像个大碟子。鱼身和鱼腹上各有一个长而尖的鳍,而尾鳍却几乎不存在,于是使它们看上去好像后面被削去了一块似的。翻车鱼主要以水母为食,用微小的嘴巴将食物铲起。它们常常在水面晒太阳,尽管其形状笨拙,但有时也会跃出水面。
6、河豚科
(1)、河豚科的巨型亲戚
翻车鱼是河豚科的巨型亲戚,是所有多骨鱼中最重的鱼种,体重可达3000千克。早在30年代,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鱼类学家古格就曾对翻车鱼进行过研究,并宣称巨大的翻车鱼是动物界的生长冠军。
(2)、体型
它们的幼鱼仅有0.25厘米长,而长到成年鱼时可达3米长,体重比幼鱼时增加了6000万倍。虽然翻车鱼体重可达2吨半,但它性情温和可接近。
7、玩具
19世纪时,渔民的孩子们会把厚厚的翻车鱼皮用线绳绕成有弹性的球玩。翻车鱼皮上可以有多达40多种不同的寄生虫,就连它们身上的寄生虫身上也有寄生现象。
五、生活习性
1、大洋中、表层鱼类
翻车鱼属大洋中、表层鱼类,随黑潮洄游靠岸,肉食性,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也吃甲壳动物、海蛰、和海藻,翻车鱼游泳速度较缓慢,当天气较好时,它会将背鳍露出水面作风帆随水漂流,晒太阳以提高体温;天气变坏时,就会侧扁身子平浮于水面,以背鳍和臀鳍划水并控制方向,还可用背鳍在海中翻筋斗而潜入海底。
2、性情温顺
翻车鱼性情温顺,它生活在热带海洋中,身体周围常常附着许多发光动物,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亮光,远看就像一轮明月,故又有“月亮鱼”之美名。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捕捉深海鱼虾为食。在海洋中表层生活的它们,竟可以下潜到600米以下的深海,有时一天多达二十次。
3、嗜食水母
属大洋中、表层鱼类,随黑潮洄游靠岸,嗜食水母。生活于1~300公尺海域,一般生活在30-70米的海水中,适宜温度为12-25℃,靠强而有力的背鳍与臀鳍摆动前进,但成鱼偶会平躺在水面上,或躲在海上漂流物下随海流漂移。
4、肉食性
以水母、浮游动物为主,此外也摄食海藻、软体动物、小鱼及浮游甲壳类等。雌鱼怀卵量极多,可产下约3亿颗的浮性卵于大洋。在所有热带和温带所发现的翻车鱼都爱吃小鱼、马鲗、甲壳动物、海蛰、胶质浮游生物和海藻,但他们最喜欢吃的食物还是月形水母。
5、运动方式
(1)、前进方式
翻车鱼主要是靠背鳍及臀鳍摆动来前进,所以游泳技术不佳且速度缓慢,很容易被定置渔网捕获。它生活在热带海洋中,身体周围常常附著许多发光动物。
(2)、扁平体形
它的身体像鲳鱼那样扁平,利用扁平体形悠闲地躺在海面上,借助吞入空气来减轻自己的比重,若遇到敌害时,就潜入深处,用扁的身体劈开一条水路而逃之夭夭。天气好的时候,有时能看到这些鱼像睡在海面上一样,一面向上平卧着,随波逐浪地飘荡,不熟悉的人会认为它们是死的。
6、成年翻车鲀
成年后的翻车鲀,一般个体比较大,大的能达2米至3米长,200多公斤左右重。然而,这种鱼的肉看上去虽雪白细腻,肝内含有有用的脂肪,但美中不足的是,煮熟的鱼肉味道欠佳,甚至令人生厌。
7、能发光
(1)、奇怪的光
翻车鲀能发出一种奇怪的光,一到夜晚,它的身体各部位闪闪发光,使人把它误认为是火或某种发光物体。有人研究分析后,认为这是由于它身体和鳍的轻微摆动,引起水中包围着它的一层夜光虫发的光。
(2)、月鱼
在海上的夜晚,它闪光的体表好像是映在海面上的月亮一样,所以人们叫它“月鱼”。也因为它常把身体翻转侧躺在海面随风飘游,人们才称它为翻车鲀。
8、鱼里面的大夫
有几项医学实验表明,翻车鱼能分泌一种奇特的物质来改善四周的环境,可以用来治疗周围鱼类的伤病,科学家也没发现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但无可厚非,翻车鱼的的确确可以算的上是鱼里面的大夫。
9、产卵最多
(1)、最会生产的鱼类之一
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常常被海洋中其它鱼类、海兽吃掉。而它不至于灭绝的原因是其所具有强大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约2500万-3亿枚卵,但由于一些自然因素,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但是这并不妨碍它在海洋中被称为最会生产的鱼类之一。
(2)、繁殖过程
翻车鱼的繁殖过程也非常有趣。每当生殖季节来临时,雄鱼则在海底选择一块理想的场地,用胸鳍和尾巴挖开泥沙,筑成一个凹形的“产床”,引诱雌鱼进入“产床”产卵。雌鱼产下卵之后,便扬长而去。此时,雄鱼赶紧在卵上排精,从此就担负起护卵、育儿的职责,直到幼鱼长大。
(3)、存活率
但是由于一部分鱼卵不能受精而死亡,一部分鱼卵和孵化出来的幼鱼又会被凶猛的鱼类吃掉,再加上刚孵化出的小鱼非常脆弱,一场风暴来临,惊涛骇浪也会使一部分幼鱼丧生。经过种种灾难,最后能长成大鱼的就不多了。一条翻车鱼所产的3亿枚卵中,只有30条左右能存活至繁殖季节。
六、种群现状与分布
1、种群现状
(1)、三种
统称为翻车鱼的大洋鱼类有三种,分别为翻车鲀、矛尾翻车鲀及长翻车鲀。矛尾翻车鲀(Molalanceolata或Masturuslanceolatus)体亦大,长翻车鲀(Ranzanialaevis)则较小,体细长,长约70公分(30吋)。在台湾花莲外海可捕得前二者。
(2)、性情温顺
翻车鱼性情温顺,因而常受到人类、虎鲸和海狮的袭击。入夏时节,当大量年幼的翻车鱼随着充足的食物、温暖的洋流进入蒙特雷湾时,加利福尼亚海狮就经常袭击它们。海狮常常撕咬翻车鱼的背鳍和胸鳍,并向水面上攻击它们。
2、分布海洋
在大洋中都有分布,但主要是在热带和温带的大洋海域活动,偶出没于近岸。栖息于各热带、亚热带海洋。也见于温带或寒带海洋。中国沿海均产。
七、恒温特性
1、恒温鱼类
截止2015年科学家发现第一种恒温鱼类——翻车鱼,它们能够像鸟类和哺乳动物一样保温身体恒温,它通过持续拍打胸鳍产生热量,通过血液将热量传递至全身。
2、特殊的身体结构
翻车鱼具有特殊的身体结构,可以阻止身体热量在海水中损失。例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等恒温动物可以自身产生热量,不依赖环境维持身体温度。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和多数鱼类是冷血动物。
3、具有体温调节能力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海洋渔业署渔业生物学家尼古拉斯-韦格纳(Nicholas Wegner)称,由于翻车鱼具有体温调节能力,它们不需要返回水面温暖身体,能够持续栖息在食物源水域。
【眼睛最美丽的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 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眼睛最美丽的十大美女明星...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 【十大女学霸美女】--各国十大女学霸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