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德大庙
1、简介
普德大庙,原名辖神庙、普德观,始建于康熙七,是一处位于湖南省的庙宇。始建于康熙七年(公元一六六八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普德大庙坐落在湖南省汨罗市范家园镇永清村境内,紧靠汨罗江畔。这里虎象两山傲视,汨江秀水环抱,常见烟波浩渺。这里山川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概述
传说,曾有高仙飞临此境盛赞曰:“左瞧右看此脉灵,虎象两山前把门,罗江之水大源引,可带龙气入庙庭”。庙内供奉唐宋时代以来的爱国忠臣良将,以唐安始之乱坚守河南睢阳为国尽忠、壮烈捐躯,后皇封荣禄大夫——睢阳太守许远为主神。
3、地址
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
二、善德观
1、简介
善德观,位于常德市德山善卷路南面,紧邻德山公园,占地60亩,由桃源九龙观李嘉志道长于2005年6月筹资发心兴建,历时六年,现已基本告成。新建的善德观由山门牌楼、善卷殿、真武殿,玉皇殿等组成,建筑气势恢弘,为常德地区最大道教宫观之一。
2、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德山开发区善卷路善德观.
三、白衣观
1、简介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乡,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的诸神。楼阁共五层高约 18 米,纯木结构,平面呈八方形,边长 5.7 米。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不过还可以绕旋梯至上层,举目远眺,俯视脚下,景物尽收眼底。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不过还可以绕旋梯至上层,举目远眺,俯视脚下,景物尽收眼底。白衣观是侗族地区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道教古观。1972年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2、攻略
位于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播阳乡,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的诸神。播阳白衣观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侗族道士募建,供奉太上老君和侗族崇拜诸神。乾隆三十年(1765)复修,以后曾数次局部维修,“文化大革命”期间,部分建筑遭到破坏。
3、相关信息
(1)、1988年
立架大修,并在原址上照原样重修纯木结构门楼一座,新建砖木结构辅房一套三间,构成一庭院式塔楼木构建筑群。观坐北朝南,平面八边形,立面八角五层,边长5.7米,高18.92米,占地面积920平方米。主楼为五层八角塔楼式纯木结构,攒尖葫芦顶,飞檐翘角,悬铎四十个,风拂金铃流韵,声传数里。楼内置外檐柱15根,金柱8根。天花板上彩绘阴阳八卦。从第一层至五层设木梯旋上,每层均开有8扇窗户。壁上有彩绘,顶梁上有“皇清乾隆贰拾肆年岁次己卯冬月廿三日”题记。原各层都置有神龛,惜现已不存。白衣观是侗族地区保存完好的唯一的一座道教古观。
(2)、1972年
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仙庾道观
1、简介
仙庾道观位于湖南株洲荷塘区。因相传唐玄宗之孙李豫之妻沈珍珠为避“安史之乱”在此修行成仙而扬名。是株洲市著名的名胜古迹,也是省、市重点宗教场所。目前是株洲市道教协会所在地。2009年上半年配合仙庾景区改扩建进行征地而异地重建 , 2010年10月16日上午9时,仙庾庙道观开光庆典仪式在仙庾风景区举行。2012年仙庾道观举行三清殿落成暨开光庆典。
2、地址
湖南省株洲市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
五、天后宫
1、简介
怀化天后宫地处舞水西岸,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 怀化天后宫。天后宫地处舞水西岸、与芷江县城隔河相望的天后宫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占地37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同时宫中还展出芷江出土旧石器时代以来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100多件。
2、攻略
天后宫地处舞水西岸、与芷江县城隔河相望的天后宫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朝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占地3700多平方米,宫中有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全部建筑结构完整;参观石雕艺术的专家无不称扬此坊工艺之绝无仅有,谓之江南一绝。宫内置有沈从文手书段氏墓志墓碑,文共600字,系青石碑体。为沈从文于民国10年(时年18岁)在芷江团防总局任师爷兼收税员时, 受人所托为战死警备队长段治贤手书的墓碑,柳体行书,字迹工整隽秀,流畅洒脱而不刻板。1987年10月12日,中国著名画家美协副主席黄永玉先生专程由北京前来芷江拓印沈从文之碑文手迹。同时宫中还展出芷江出土旧石器时代以来很有研究价值的文物100多件。
3、相关信息
(1)、浮雕技艺
门坊高11米,宽63米,贵州大青石垒砌,呈门楼形。两侧雄狮踞,前有青石雕花栏杆圈围成台,中间十五级台阶刀门。门坊除2.5米宽,2.6米高的门洞外,上下左右均为青石浮雕,共50幅。大幅石雕有2.5平方米,小幅有0.3平方米。鱼龙凤狮、花草、树木、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为一典,或数幅合为一典,如“孤洞劲竹”、“永庆升平”、“天下巡天”、“八仙飘海”之类,则八幅为一典。还有不知名目者。门洞上方正中镶嵌的“天石宫”石刻匾额,字体浑厚圆润,施斧凿亦曲尽书法家之地。
(2)、主要景点
位于芷江县城,是内陆最大的妈祖庙。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宫内亭台楼榭,飞檐斗拱,宽广庄严,门坊用石料砌就,雕技粗湛,镂空镌深,极尽传神之巧。天后宫门坊高11米,宽6.3米,贵州大青石垒砌,星门楼形。两侧雄狮蹲踞,前有青石雕花栏杆圈围成台,中间十五级台阶入门,上下左右均有青石浮雕50幅,大幅石雕2.5平方米,小幅0.3平方米。图案多为鱼龙凤狮、花草树木、神鬼人仙,形象生动,面目清晰。门洞上方正中镶嵌“天后宫”石刻匾额,字体浑厚圆润,施斧凿亦曲尽书法之妙。 天后宫占地3700平方米,现保存面积近2000平方米,座西朝东,南北建西室,中间三进,戏台、正殿、观音堂,左为财神殿,右为武圣殿和五通神殿。其青石浮雕门坊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坊高10.3米,宽6.3米,坊上浮雕共95幅,大幅2.62平方米,小幅0.09平方米,鱼龙凤狮,花草木竹,神鬼人仙等,形象生动逼真,画面清晰如故。或一幅一典,或数幅一典。华拱“渔樵唱和”与“耕读为本”相对,侧面柱八幅,“八仙过海”、“丹凤朝阳”、“二龙凤珠”、“狮子滚绣球”等,精雕细刻,镂空镌深,堪称鬼斧神工。
(3)、门票
10元/人。
六、天师宫
1、简介
天师宫坐落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江东岸,原著名的宝塔岭公园中心。天师宫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历经是四百余年历史。天师宫为湖南省第二批重点寺观教堂,原规模宏伟,后历遭劫难。屡经兴废。后为龙门弟子修复,成为全真龙门庙宇。现有天师殿,石牌坊,坐龙,玉皇殿,斗姥阁,丹房等建筑。天师宫内供奉有张葛许萨四大天师。鸿钧老祖,慈航真人,财神赵元帅,药王。玉皇殿供奉有。玉皇大帝,持笔将军,持印将军,天地水三官大帝。斗姥阁供有斗姥元君,六十甲子,等像。
2、地址
湖南省湘潭市岳塘区宝塔街道东湖路264号。
七、九龙观
1、简介
九龙观位于浯溪河乡九龙山,九龙山道观早在唐代德宗年间(公元780年前后)就有观殿五座,据闻此山左右有青龙白虎,前有龟蛇二山,被当地百姓视为圣地。九龙山是一座道教名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九龙山道观有形似故宫的真武殿、有九龙相聚的九龙壁、以及玉皇楼、观音殿、三清殿、钟鼓楼、救苦殿、天桥、财神殿、牌楼等特色建筑,共有殿堂47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已发展到242000平方米,造就了宏伟的道教场所。
2、地址
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浯溪河乡九龙山村。
八、云麓宫
1、简介
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云麓宫最早建于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云麓宫于1957年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修葺临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城廓,供游人登临览胜。后殿及宫右吕祖殿均作茶室,供游人憩息品茗。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并砌建曲廊。二十一世纪初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坚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云麓宫左竖...
2、相关信息
(1)、历史背景
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嘉靖(公元1522 ~1566年)间长沙太守孙复与道士李可经主持加修。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张殿元再修。时有关帝殿、玄武祖师殿、三清殿三进,明末毁于战火。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重修祖师殿。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两次续修。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巡抚吴荣光、布政使惠丰重修前殿。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毁于兵乱;清同治二年(1863),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一联,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抗日战争期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亭壁挂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木刻楹联。"文化大革命"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现存道宫房屋600平方米,部分建筑由长沙市宗教部门管理。长沙市道教协会设此。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之地。
景点简介
(2)、地理位置
云麓宫是一道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云麓峰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建于明代。1944年被日机炸毁,1957年重建。游人到这里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上云麓宫里的望湘楼,可以看到“湘江北去,桔子洲头”的景象。
(3)、1478年
云麓宫最早建于1478年(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记。嘉靖(1522-1566)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主持修葺,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
(4)、隆庆年间
(1567-1572),又有道士金守分在这里修炼,由他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筑屋五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宫的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云麓宫由此成为道教胜地。道家崇尚自森,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而四周峰峦耸峙、石骨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的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
(5)、名人题记
清康熙(1662-1722)初年,长沙分巡道张重新修葺了云麓宫,以后续有增建。
1862年(同治元年)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以前宫门有一副对联:“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对联的上联写了云麓宫的宏伟,似乎超出云霄之上,在此可以近看岳麓山色,远眺湘江环流;下联描述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有许多历史胜迹,杜甫在这里留下了诗句,李邕题撰了著名碑刻;在云麓宫内有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是清道光(1821-1850)年间修建的。凭栏远望,湘江与长沙城区尽收眼底,可以领略“直登云麓三干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云麓宫内楹联很多,都出自名家手笔。其中清人黄道让所题“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抓住了云麓宫壮阔的特色,气魄宏伟,对仗工整,字迹道劲,素为游人喜爱和吟诵。
(6)、文人题咏
云麓宫具有的美景胜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游玩题咏,可惜大多因年代久远,历经战乱而已无法见到。古代诗词中,现今尚能见到的有明末清初长沙人廖元度的《宿云麓宫》,诗云:“林深宵空重,一梳对灯青。月色如秋瘦,虫声触梦醒”。抒发了作者在朝代更迭的乱世,无家可归寄居庙观,夜晚寂寞独对孤灯,痛惜国亡家破的情感。清代还有一首由岳麓书院肄业生、溆浦人严正基所撰的《夜登云麓宫》:“云麓峰巅足眠,征衫扰带五溪烟。当头华月三千里,弹指东风念四年。螟色暗投游屐外,松涛请到杵钟边。故园计买青山宅,便与人间作散仙。”;诗中除描写了云麓宫所在山峰的险峻、视野的辽阔和月光、松涛等自然景色外,还联系到云麓宫是道教名观,表达了诗人想在此买宅居住,以作人间神仙的愿望。这也是众多游人到云麓宫后都会产生的联想。
(7)、景点概况
著名道观。建于岳麓山顶的云麓峰,原为道家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吉简王倡道,于明成化十四年(147)就藩长沙时所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长沙太守孙复,令道人李可经修葺,增植松柏、桐梓、筱篁千株。隆庆间,道士金守分在此禁足修炼,“冶铁为瓦,凿石为柱”,募建宫殿,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铁瓦石柱,两厢丹房,命名为“云麓宫”。康熙时重修,咸丰初毁于兵燹,同治二年(1863)武当山道士向教辉重建并增建五岳、天妃二殿。宫内二进为望湘亭,宫后有法华塔。1944年云麓宫大部毁于日寇轰炸。长沙解放后,于1956年在原址新建二层重檐歇山顶阁楼一座,名望湘阁。游人至此,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阁凭栏远眺,南可望衡山,北可瞻洞庭,俯可视“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宫内有清人黄道让:“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楹联。宫后坪中竖一石碑,高2米,碑正面刻“麓峰巩寺”,碑阴刻竣工记事。云麓宫前有拜岳石,又名飞来石,石方丈余,因其可瞻望衡岳而拜,故名拜岳石。近处古树杈中有钟,钟上铭文为明万历四年造,经风霜雨雪而无锈,道人作息时鸣钟,其声激越清扬,偶听之如同“归来”之音,故又名“归来钟”。
(8)、历史沿革
云麓宫于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长沙所建。取武当山道观的宫殿建筑形制,名曰洞真观,旧宫早已废圮。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太守孙复命道士李可经重修,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篁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隆庆(1567年-1572年)年间道士金守分在山禁足修道,有殿元张阳和慕名拜访,因敬金守分道人玄机奥义,识度弘深,乃协力倡修云麓宫。由其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云麓宫宫前殿为关圣殿,中殿祀玄帝,名玄武祖师殿,后殿祀“三清”。明末,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清康熙(1662年-1722年)初年,长沙分巡道张睿修葺云麓宫。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立石为柱。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兵灾。清道光(1821年-1850年)年间在云麓宫内建有望湘亭,亭在拜岳石上供游人凭栏远眺湘江与长沙城。同治元年于门前筑一小亭,亭外又增五岳、天妃二殿,又增建宫门。次年武当山太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事,集道友慕化捐资,按昔日规模重葺道宫;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飞机炸毁,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遭到严重破坏。1946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于望湘亭中增置纯阳真人吕洞宾浮雕石像,并刻真人所著《百字铭》。建灵宫殿在今飞来石处,建清虚宫在今归来钟处,均已毁;云麓宫于1957年重修。1966年文革期间云麓宫遭到严重破坏。1976年修葺临倒塌的关帝殿时,在原址上建长方形两层楼阁,东向城廓,供游人登临览胜。后殿及宫右吕祖殿均作茶室,供游人憩息品茗。宫左后方,拓坪数百平方米,并砌建曲廊。二十一世纪初在望江阁楼上竖吕祖像,按规制作龛,前厅坚关帝像。三清殿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云麓宫左竖有汉白玉《麓山树镫记碑》,旁竖《麓山巩峙峙碑》,碑阴为“光联翼轸”。原有天灯树,已废。
(9)、交通信息
乘坐63、106、132、202、305、309、315、318、325、908、立珊线、旅1路等公交车在市四医院站下车,从东大门进入;或乘63、106、132、202、305、902、立珊专线、旅1、旅3线在岳麓山南站下车,从南大门进入。
九、张家界武陵源紫霞观景区
1、简介
紫霞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近500年的历史,在战乱时期收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紫霞观是1992年因旅游事业的发展,教徒的信教,经政府的批准,由各地的善男信女共同捐资,当地政府拨款扩建起来的。中国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为紫霞观题写了观名,观内有国内外著名书法家的题词、碑刻等宗教文物,以及老子教祖讲经说法渡化图一百余幅。紫霞观位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宝峰路,坐落在环境优美的景区中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的主要人文景观与宗教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旅游景点,张家界市道教协会会址所在地。
2、建筑特征
紫霞观观内巍峨的殿宇建筑群落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布局严谨,供奉道教尊神。宗教建筑有老子出关亭、三清殿、慈航殿、祖师坛、关圣殿、玉皇殿等5殿、3宫、2亭、2庙、1阁,大小殿庙约30余座。现建有八仙山、仙人足迹石、南天门、中华同心锁等景点。景区内巍峨的建筑群落与亭林楼阁错落有致、环境幽美。终年香火鼎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因其确属一方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观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而享有“湘西第一观”的美誉。
3、相关信息
(1)、历史传说
据今800多年前的南宋初期,武陵蛮王向氏,不皈王化,自称天子,踞险抗雄。朝廷便遣杨门五女提师进剿。向王匿于洞中,有两位民妇侍护。官兵攻而不克,杨八姐脑怒,便炮圮洞门。只见巨石空裂,一男二女便哀死洞中。土人见晨暮之际,崩石隙间有烟霞霭霭,如虹如霓,深感其义,传为仙踪魅迹;元季,道士张玄陵云游至此,路憩崖下,依松入梦,见二妇人持拂尘而立,道貌仙姿,一妇曰:“吾乃紫姑也。”指另一妇曰:“彼乃霞姑也,我们与向王禁于此地,得吕祖超度,羽化为仙。向王被封为青崖山君,宿天子园。令我等在此保佑民众,今已冷落三百余年矣。”言罢,道士梦醒,谵言其事,后便在此结草为庵,始开山禁;明嘉靖中期,道士张香庭住在草庵,时逢荆南分守兼九(溪)永(定)兵备胡桂芳过此,以为娄山之阴,洞云深处而无一寺一观,为淳民风,便出资建观。明崇祯末年,此观被贼所毁。到清朝雍正年间,当地土人掘得仙人足迹石后,又聚资重建。由于当时慈利县城有紫霞观一座,此地为慈邑所辖,便在此同名建观,合祀为一。同治年间,此观又毁于兵燹。地老天荒,知者少也。直到1992年,由于武陵源旅游业兴,人们见山水风光奇殊,人文景观逊色,由是,俚人怀古,集资于故址重建今日之紫霞观。
(2)、相关游记
远望紫霞观,巍峨的建筑群落与亭台楼阁高低错落,掩映于幽篁翠柏丛中,不时有清脆的钟磬之音传出,古韵悠然;老子出关亭,是自下而上的第一层建筑,山门上题有“道法自然”四字,两边是“三千奇峰始得正觉常步云,八百秀水为成大道争入海”。出关亭内,正中是“老子骑青牛”塑像。老子,身着道袍,手执拂尘,鹤发童颜,须髯飘然,浓眉善目,日角月悬,神情淡泊安然;胯下是那温顺壮健而平和朴拙的青牛。据传,老子生下来就是这般模样。他生于战乱频仍,社会急剧变化的春秋时期,目睹周王室衰败,骑青牛离周隐去。在西游至函谷关时,遇见关令尹喜,请为著书立说,老子于是留下《道德经》五千妙言。其要义为,“空虚无形之道,乃万物孕生之母”,治国修身,应“致虚极,守静笃”,效法天道自然,讲究清静无为。后世将他神灵化,宣扬老子先于开天辟地之前,与万物本源之道同为一体。“老子骑青牛”四周,布置以老子说法度人图,共百条幅,皆为道教传说中故事;出亭往上,是“之”字拐石级路,沿途两边乃八仙山。八大仙人,或姓张或姓吕,或姓韩或姓李;有贵为皇亲国戚的,有衣衫褴褛、醉歌游市的,有仗剑除恶的;有风采卓然的,也有丑陋邋遢的;他们或穿红或着绿,或散发或跛足。各自携带着看家法宝,或拄杖,或挎篮,或持大拍板。虽形容不同,神态各异,但却个个飘逸气爽,快乐逍遥。民间流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满着生活的动感和灵韵。他们姓氏性别不同,尊卑贵贱有别,但殊途同归,终至成仙就道。
十、南岳大庙
1、简介
南岳大庙是中国江南最大的古建筑群,有“江南第一庙”“南国故宫”之称,根据现存资料记载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六次大火和十六次修缮扩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形成现在98500平方米的规模。南岳大庙分为九进四重院落,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寿涧山泉,绕墙流注,颇似北京故宫风貌。南岳大庙佛道共存,东侧为八个道观,西侧为八个佛寺,堪称我国寺庙一绝,每年八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盛大规模的庙会,不少东南亚的佛国华侨,日本佛教界人士,以及回...
2、基本概况
这座宫殿式古建筑群,就是有名的南岳大庙,位于南岳古镇北端,赤帝峰下。是我国南方及五岳之中规模最大的庙宇,占地面积98500平方米。始建年代不详,地方志有记载的大庙最早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各代六次大火和十六次重修扩建。
3、相关信息
(1)、历史传承
庙宇是古代享祭的载体,必然引起皇帝的重视。除定期的祭祀外,历来皇室登位、诞辰、灾病,或国家昌盛、战争胜利、水旱虫灾等,都要举行祀典活动。这种祭祀,皇帝要亲自过问,由翰林苑撰写祝文,派朝廷大员专程赴南岳莅祭。南岳主祀的神是“南岳圣帝”,一说其神号为祝融氏,一说其神名为泽光,等等。总之,“南岳圣帝”是南岳最大的菩萨,高大,威武,神圣,庄严,代表着神在观察、在思考、在暗示,拥有凡人不可能达到的大智慧、大胸襟、大眼界,人间万事,了然于胸,思接千古,预言未来。因而不论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甚至皇帝,均对他敬畏几分。这种特定的“需要背景”,决定了南岳大庙的前途,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可以持续发展。
(2)、历史上
南岳大庙曾多次毁于大火,又经多次重建和修缮扩建。可以说,南岳大庙的庙史既是一部祭祀的历史,也是一部与天灾人祸搏斗的历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频频闪烁中华民族精神的亮点。除了那些民间能工巧匠,历史上对南岳大庙的建设、修复、管理有贡献的人士中,有官吏、乡绅、商贾、军人甚至信男善女,既有普通老百姓,也有像李鸿章、曾国藩、薛岳、陶铸、陈毅那样的大人物,他们以信仰和智慧、财力与物力,维护着这座古庙宇雄浑大度的气势和袅袅升腾的香火。在所有的虔诚维护者之中,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就是湖南平江县人李元度。李元度,号次青,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官至云南布政使。1879年,湖南巡抚王文韵聘请李元度到南岳主持重修南岳大庙,历时三年,将被大火烧毁的大庙正殿重修一新,又增建和重修了行祠、御碑亭、御书楼、注生殿、辖神祠,使南岳大庙颇俱规模,沿袭至今。李元度乘修庙的机会,遍涉南岳山水,独立编纂了26卷、40余万字的《南岳志》,其中便有“修监岳祠”的记载,为人们完整认识南岳大庙提供了一把“文化的钥匙”。
虽然儒、释、道三教信仰不同,追求各异,但他们长期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同存共荣。儒、释、道三教共存一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庙宇中绝无仅有的。
(3)、现存建筑
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它是仿照北京故宫建的宫殿式的古建筑群,因此有“江南小故宫”之美称。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正南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和北后门九进、四重院落组成。东边有八个道观、西边有八个佛寺,中轴线上则是儒家的建筑风格。
大庙就以其出色的木刻、石雕、泥塑被誉为“江南三绝”。同时以八百蛟龙为最大特色,无论殿宇的梁柱、屋檐,还是柱基、神座,乃至门框、斗拱,神态各异的蛟龙,随处可见,原来这里自古就有八百蛟龙护南岳的传说。